一週年,這場衝突拖沓到令人不耐,不過,早在去年6月歐洲對俄實施第六輪制裁時,勝負底定,歐洲失去了牽制俄方的力量,而後者立於不敗之地,原因在於此輪制裁的石油禁運,此後的發展都是「收尾」而已。
從歐洲利益的視角看,解決俄烏衝突的最佳途徑,就是利用能源交易作為籌碼,以實現停戰,一方面騰出時間尋找替代方案,實現軟著陸,以迴避能源短缺壓力;另一方面,藉由暫時停火,與俄方談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政治方案,以迴避自己內部的分裂。
但歐洲沒有這麼做,而是任由美國擺佈,放棄自己手中自主解決俄烏問題的籌碼,讓戰事無限期拖延,繼續侵蝕歐洲的實力。反觀俄羅斯,在歐方切斷了俄歐關係後,方能下定決心向東發展,脫離後冷戰時代的西方舒適圈,將國運投資於世界多極化發展。
多極化,意味著美國單極霸權的退場;俄羅斯「脫歐」,則意味著歐洲進入一個新的分裂時代,一體化的前景面臨嚴峻考驗。
若只泡在短線而狹隘的西方敘事裡,那麼以上結論是荒謬的,我們必須用幾個基本事實,將眼界拓寬,看長線,才能看到全景。
事實一:美、西方經濟走下坡。
世界銀行預測,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下滑1.4%,相較於去年,僅能實現0.5%的增長;歐洲下滑3.3%,零成長。面臨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制裁的俄羅斯,雖維持負增長,但卻能在今年回升0.2%。中國,則能提升1.6%,達到全年4.3%的增長。
預測數據只能當參考,隨時會微調,但趨勢是確定的,在全球GDP萎縮1.2%的前景下,美西方還落後於世界平均值。
換言之,除非烏克蘭能在戰場上迅速獲勝並實現停火,俄羅斯才會在多極世界裡成為一個不重要的邊陲國家,但這個機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戰事拖愈長,對美西方愈不利,而俄羅斯的東進政策,能確保自身的發展基礎,痛苦地轉型。
將中俄綁定為西方的共同敵人,只會提前實現多極化世界,在東方的經濟拉力下,歐洲必然分裂,美國則必然得告別單極霸權時代。

事實二:制裁反噬自身。
根據全球制裁追蹤數據庫(Castellum)的數據,全球有至少46個國家對俄實施制裁,俄方遭受11307項制裁,其中80%的制裁針對個人,18%針對實體。
誠然,制裁令莫斯科在金融,貿易與技術上遭到衝擊,但俄方維持了盧布匯率並抑制了通膨,其人民雖也不免遭到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制裁對生活層面影響有限。
技術與貿易層面,俄羅斯可以靠中,印等國的往來基礎實施脫離西方的「整骨」政策,在投資層面,美西方跨國公司的流失,也可以在友好國家與本土找到替代公司。在軟體技術面的專利問題上,俄羅斯甚至不排除取消對盜版的罰則以求持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