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之遠因—中緬劃界爭議簡史

2023-02-26 07:00

? 人氣

英國在中國對日抗戰最艱苦的時間製造「班洪事件」—導致1941年線的中緬劃界問題

1897年12月,中英雙方按照約定,開始會同勘定中緬邊界。其中尖高山以北暫時擱置,未曾勘定,之後此段邊界被習慣稱之為「北段未定界」。太平江和南奔河匯合處(即滄源縣、耿馬縣與緬甸交界處)至南帕河和南定江匯合處(即孟連縣西南端)這一段邊界發生了很大爭議,因為條約中關於這段邊界的描述自相矛盾,條約中以「薩爾溫江(怒江)和湄江(瀾滄江)的分水嶺為界」,但所述經緯點卻全部在此分水嶺之外中國境內、政區分界線和自然分界線不符合。因此,這段邊界在爭執許久之後,依舊未能勘定,後來被稱作「南段未定界」,直至1941年劃界。關於此段邊界爭議的由來,是1933年10月間,英屬緬甸的緬甸公司(Burma Corporation Limited)為了開發爐房(爐房是一個銀礦地名)銀礦,因此派出約500餘名官兵進入礦區位於班洪、班老交界之果敢地區。為了銀礦的開採利益,英軍在此地修築了營房34間,準備長期將此地佔為己有,此一舉動惹怒了居住於當地的地佤族居民,雙方因此爆發武裝衝突,史稱「班洪事件」。為了解決爭端,中英雙方因此重啟了邊界談判,雙方同意合組中英滇緬勘界委員會,進行實地勘界作業。12月1日,中英共同勘界委員會在哲孟雄(Dremojong,今錫金/Sikkim)集合,委員會成員5人,代表英方的委員為克萊格、格羅斯,中方委員為梁宇皋(為馬來西亞華僑,後返回馬來西亞,曾任第一任馬六甲州元首、衛生部長、衛生及社會福利部長、司法部長等職)、尹明德(曾主張將尖高山以北,包括戶拱、江心坡、坎底、恩梅開江上游各源地區及中、下游以東地區等全部劃入中國版圖。「尹明德建議線」後為國民政府所採納),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理事會(也稱為行政院,是國際聯盟的執行單位)所派出的監督中立委員是瑞士人伊士麟上校,伊上校也兼任勘界委員會委員長一職。委員會在1935年冬與1936年冬兩次至邊界履勘,1937年4月完成全部的勘界報告,之後將報告書呈送給中英兩國政府。不久抗戰全面爆發,到1941年,英國藉中國抗戰處境艱難,需要依靠由英控制之滇緬公路來輸入外援的機會,以關閉公路的威脅為施壓手段,同年6月18日,中英兩國通過政府換文形式,除規定中國有投資當地爐房礦產企業最多49%的權利外,還趁此時機將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這就是所謂的「1941年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