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之遠因—中緬劃界爭議簡史

2023-02-26 07:00

? 人氣

「南段未定界」—種下1941年線的劃界問題根源

1893年3月22日,薛福成提出了中國的最終方案:(1)中國不再要求伊洛瓦底江以東的全部土地,改為在中國原有邊界基礎時擴展20英里,直至北緯25度40分(即尖高山。尖高山緯度為25度30分);(2)北緯25度40分以北的邊界,暫且擱置;(3)除上述所定地區之外,其他地區全部歸英國,但孟連、江洪(車里,即西雙版納)必須歸還中國,除此之外,在孟卯城和麻栗壩(又名科干,即今緬甸果敢)之間做一直線,直線以北以東,全部歸中國。其後雙方多次激烈交鋒,英國人堅決不同意中國擴界20英里,只同意擴展5英里,並要求中國不得將孟連、江洪讓於第三國。最終雙方在1894年3月1日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只劃分了中緬兩國的中段、南段邊界,至於中緬北段克欽山區,即尖高山以北的地區,條款規定俟將來查明該處情形,兩國再劃定界線。薛福成在劃界談判中,保住了孟連、車里(西雙版納)兩地主權,收回了被英軍佔領的昔馬、漢董等要地,而且孟卯和麻栗壩(科干)之間劃一直線,又將800平方英里的土地收入版圖,同時,西部邊界也有所擴展。這在晚清歷史上是少有的成功案例,可與曾紀澤索回伊犁的功勞相提並論。但是,此條約第三條所述,滇緬南部邊境線述的三個標示經緯點,事實上全部在中國境內,最終造成了極大的爭議,並導致了這段邊界成為未定界,稱為「南段未定界」,即後來1941年劃界問題的根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早在薛福成與英國談判期間,英國人就已經擅自通過天馬關(為明代為抵禦緬甸的侵襲而修建的滇西八關之一,這八關分別是:神護關、萬仞關、巨石關、銅壁關、鐵壁關、虎踞關、天馬關、漢龍關,其實到清末時中國對邊疆的實際控制已經僅限於八關之內)修築了一條自南坎至八莫的道路,薛福成提出抗議,要求收回路權,為英國所拒絕。經過談判,最終在條約上規定英國所修之路歸還中國,中國指定境內一條較短的、便捷的道路供英國人使用。

三年後,即1897年,清政府在英國強迫之下不得不做了重大讓步,又簽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附款》。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清廷被迫割讓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後來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下,清廷多付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後,日本才把遼東半島歸還了清朝。事後,三國紛紛向清廷索取報酬,其中,法國強迫清廷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條款》,將車里(即西雙版納)所屬的猛烏、烏得兩地割讓給法屬印度支那,這裡即今老撾(寮國)最北部的豐沙里(省)。而這就與1894年簽署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不予英國協商即將兩地割讓給第三國的規定相衝突,此時薛福成已經去世,新任駐英、法、義、比四國大使龔照瑗談判不力,導致昔馬地區被劃歸英屬緬甸,北丹尼(木邦之一部分,即薛福成通過孟卯和麻栗壩(即果敢)之間的直線劃歸中國的那塊地區)以及科干(即麻栗壩,今緬甸果敢)劃歸緬甸。同時,又藉口南坎至八莫的道路通過孟卯三角區,將這塊地區「永租」給緬甸。另外在1909年9月,英國以雲南保山縣所屬登埂土司濫征苛捐雜稅為由,派兵2,000繞道密支那,越過野人山後進駐片馬,逼迫當地各部落投降,並宣布高黎貢山以西為英國領土,清廷雖立即電令駐英公使劉玉麟向英國外交部商令撤兵,但英國外交部卻一再藉故拖延,不久清朝滅亡,這裡也成為所謂的「北段未定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將此地駐軍移防回印度,但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又立即派軍進佔片馬,國民政府雖不斷向英國提出抗議,但英國人始終予以推宕。甚至更得寸進尺的是在1926年秋出兵強佔了前述位恩梅開江與邁立開江間、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江心坡。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