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多難興邦?百年巨震與大獨裁者

2023-02-14 06:20

? 人氣

2023年2月,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右)與夫人視察大地震災區(AP)

2023年2月,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右)與夫人視察大地震災區(AP)

2月6日斷腸時,土耳其南部與中部、敘利亞北部與西部天搖地動,發生芮氏規模7.8的淺層大地震,1000多次餘震此起彼落(規模最大芮氏7.7),罹難者逾3萬6000人(土、敘各佔9/10、1/10),傷者逾9萬人,也在地震帶安身立命的台灣感同身受,熱烈聲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重大天災往往會衝擊地緣政治,相關分析容易予人冷血算計之感,但實事求是仍有其必要,更何況往往事關重大。

土耳其將在今年5月14日舉行總統與國會(單院制,600席)大選,已經當政20年的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總統將尋求下一個五年任期。艾爾多安近年在外交上拜俄烏戰爭之賜,呼風喚雨、左右逢源,但是財經政策荒腔走板,引發嚴重通貨膨脹(去年通膨率高達64.3%)。大震之前,分析家普遍認為今年大選對艾爾多安是一大挑戰;大震之後,艾爾多安指揮救災之餘也不忘駁斥(以及壓制)各方批評,警告各方不得「利用災情博取政治利益」(他本人例外),極力試圖避免重蹈2002年大選執政聯盟的覆轍:土耳其1999年發生一場芮氏規模7.6的大地震,奪走1萬8000人性命,執政聯盟的救災與重建工作飽受批評,3年後付出丟掉政權的代價,至於贏家,正是艾爾多安與他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AKP)。

被忽略的災區:敘利亞

災情同樣慘重、但在台灣受關注度遠不如土耳其(沒有公眾人物當代言人,沒有半官方或官方機構統籌支援)的敘利亞,過去12年來深陷血腥內戰,巨震衝擊的北部地區,過去幾年是政府軍、反抗軍、庫德族(The Kurds)、美國、土耳其各方交鋒的殺戮戰場,民生基礎設施殘破不堪,難民比一般平民還多,天搖地動之際與之後,慘況可想而知。

然而,敘利亞總統、中東最惡名昭彰(力壓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與伊朗教長的同儕)獨裁者阿塞德(Bashar al-Assad),卻恐怕會是這場百年巨震的最大政治受益者。

阿塞德現年57歲,父親老阿塞德(Hafez al-Assad)鐵腕治理敘利亞29年,他原本無意從政,遠赴英國當眼科醫師,但大哥巴塞勒(Bassel al-Assad)1994年飆車死亡,他只能返國準備接下家族事業(讓人想起黑幫電影經典《教父》〔The Godfather〕的柯里昂家族〔Corleone family〕)。2000年7月,接班時刻來到,阿塞德以34歲成為敘利亞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得票率97.29%)。

從「大馬士革之春」到「阿拉伯之春」到血腥內戰

阿塞德執政初年,國際社會對這位「醫師總統」頗有期望,他也做出一些幅度謹慎的改革,稍稍放鬆對言論與結社自由的鉗制、關閉惡名昭彰的梅茲赫監獄(Mezzeh prison)、釋放數百名政治犯,人稱「大馬士革之春」(Damascus Spring)。阿塞德還參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反動的全球反恐戰爭,只不過方式相當諷刺: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提供非法囚禁、刑求恐怖分子疑犯的「黑獄」(black sites)。

好景不常,阿塞德的「小改革」遇到執政集團內部保守派的阻撓,而他也「從惡如流」,很快就停下腳步。但敘利亞公民社會已經萌發,伊斯蘭教遜尼派(佔敘國人口68%)與什葉派(占20%,但包括阿塞德家族)的裂痕也越來越難以彌縫。2011年1月,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風潮湧進敘利亞,民眾透過和平示威要求政治改革與公民權利。阿塞德如何應對?血腥鎮壓。

2011年7月,敘利亞內戰全面爆發。阿塞德從「獨裁者」升格為「屠夫」,除了正規軍事行動,還以化學武器(神經毒氣)、「桶裝炸彈」(barrel bombs)殺戮反抗軍地盤的平民,並引發規模罕見的難民潮。敘利亞因此成為國際社會的「化外之國」(pariah state)。

反抗軍雖然得到遜尼派國家與歐美國家的支持,但成分駁雜、山頭林立,難以發揮整體戰力;其中甚至有恐怖組織(包括「基地」與「伊斯蘭國」的分支),讓歐美國家難以力挺。相較之下,阿塞德政權得到伊朗(全球最大什葉派國家)與俄羅斯拔刀相助,尤其俄羅斯從2015年9月開始直接出兵助戰,讓戰局從此徹底改觀。

血腥內戰的最後贏家:屠夫阿塞德

時至今日,反抗軍只勉強據守敘國西北一隅,阿塞德無疑已是這場血腥內戰軍事上、政治上的最後贏家。但他面臨內政、外交兩大難題:如何重建殘破到極點、90%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方的民生經濟?如何重返國際社會、至少重新被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世界接納?

巨震發生之前,敘利亞的「外交解凍」過程已經開始,雖然一時間還無法重返「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但是除了最挺反抗軍的卡達(Qatar)之外,幾乎每一個阿拉伯國家都開始與敘利亞關係正常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早在2018就重開大馬士革大使館,阿曼(Oman)與巴林(Bahrain)先後跟進。阿塞德在內戰期間能出訪的國家只有俄羅斯與伊朗,但是去年3月他破冰成功,來到UAE首都阿布達比(Abu Dhabi)。就連夙敵艾爾多安近來也向他遞出橄欖枝,期望聯手壓制敘北的庫德族、遣返滯留土國的400萬敘利亞難民。

看看敘利亞介於土耳其、伊拉克、約旦、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的地緣位置,以及阿塞德手中「俄羅斯」與「伊朗」兩張王牌,這樣的發展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也代表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進一步式微(華府仍堅持全面抵制阿塞德政權)。

2月6日的大地震似乎為阿塞德「震」出更多的外交運作空間。10日,阿塞德政府宣布同意國際社會要求,不再堅持救援物資必須經由大馬士革運往災區,算是為苦候救援的西北部反抗軍地盤災民多開了一線生機。

11日,阿塞德與第一夫人阿斯瑪(Asma al-Assad)在本國記者簇擁之下,走訪受災最重的阿勒坡省(Aleppo Governorate),與災民合影留念之餘,呼籲國際社會解除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譴責西方(美國與歐盟)以政治議題凌駕人道考量,儘管美國已暫時鬆綁會影響援助敘國的部分制裁,歐盟也有至少6個成員國伸出援手。

對阿拉伯國家而言,大地震讓他們更有理由公開與敘利亞打交道;考量災後重建工作不僅漫長,而且需要巨額資金,更是如此。埃及總統塞西(Abdel-Fattah el-Sissi)在地震當天與阿塞德通電話,是兩國領導人12年來的首次。向來與敘利亞不對盤的卡達也同意援助。伊拉克則是直接倡議讓敘利亞重返阿拉伯聯盟。不僅是阿拉伯世界,聯合國人道救援事務主管葛瑞菲斯(Martin Griffiths)13日前往大馬士革,會晤阿塞德。

12年內戰,阿塞德以滿身滿手的血腥、數十萬灰飛煙滅的換得最後勝利,權位穩固一如內戰爆發前,完全不必擔心自己會落得突尼西亞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利比亞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埃及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等前輩獨裁者的下場,國際法院對他罄竹難書的戰爭罪行顯然也鞭長莫及。這大概是近代中東歷史最悲劇也最荒謬的一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