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南向政策要的是工具人還是自己人?

2018-08-07 06:00

? 人氣

新南向政策作為蔡政府施政主軸之一,然而卻始終沒有拿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成績,甚至飽受不少批評。(資料照,柯承惠攝)

新南向政策作為蔡政府施政主軸之一,然而卻始終沒有拿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成績,甚至飽受不少批評。(資料照,柯承惠攝)

新南向政策作為蔡政府施政主軸之一,其成效如何始終為外界關注。然而從選前的概念提出,到執政後的大力推動至今已將近三年,卻始終沒有拿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成績,甚至飽受不少批評。當然,蔡政府也為此做出不少解釋,包括發布統計數字指出新南向18國來臺人次、臺灣和新南向18國的進出口總額均有顯著成長等,將之解釋為新南向政策已經奏效,希望國人「避免以偏概全,做出不實之指控」,但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儘管從未正面承認過,但新南向政策的目的之一即是為擺脫對大陸市場的過度依賴,正所謂「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裡」,然而若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統計資料,從貿易表現(進出口金額總值)來看,近3年新南向18國約占我國全球貿易比重係為2016年的18.7%、2017年的19.2%,及2018年1-5月的18.7%;中國大陸(含香港)地區則為2016年的30.8%、2017年的31.5%,及2018年1-5月的31.2%。顯而易見,新南向18國的貿易比重雖有微幅增加,但大陸地區的貿易比重卻也不減反增,這表示新南向政策的推動確有增加特定國家的貿易往來,但減少與中國大陸貿易量的想法則沒有成功;儘管新南向與西進可以並行不悖,但降低對大陸的貿易依賴與分散經濟發展風險的目的卻是失敗的。

其次,新南向之所以為新,乃是其「以人為本」的精神與過往南向政策不同,希望透過與這些國家的人民交流進而加深雙邊國家的關係,包括彼此間的觀光、求學與就業等。從表面上來看,新南向國家人民來臺旅遊人數已有望超過陸客,且消費潛力不容小覷,不過,這難道就是新南向政策「以人為本」的目的?筆者以為,在臺灣社會與人民的觀念中,全面營造對新南向國家的友善環境,藉此讓雙邊接觸達到從陌生到熟悉,再從熟悉到不分彼此,培養出對彼此的認同感,進而提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才應該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然而,蔡政府至今所推出的政策,始終聚焦於如何提升新南向國家的來臺旅遊與就學、就業人次。像是規劃中的《新經濟移民法》就打算放寬外國專業人才、中階外籍技術人力、投資移民與海外國人與後代等來臺工作、就業、投資的條件,這當中理應包含新南向國家,但說是為了建構友善移民環境,吸引國際人才來臺並常駐需要設立專法,卻對現行規範婚姻移民的《入出國及移民法》始終無動於衷,諸如特定21國境外面談制度此類的不平等條款,從推出新南向政策至今兩年有餘,卻依舊是眾多外籍住民想成為臺灣人的桎梏,這豈非是本末倒置?

20180401-公視董事長陳郁秀、董事邱家宜、徐瑞西、台北印尼歸僑協會理事長何國鈞等人在「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宣傳會上」合照。(朱冠諭 攝)
作者認為,在臺灣社會中全面營造對新南向國家的友善環境,藉此讓雙邊從陌生到熟悉,培養出對彼此的認同感,進而提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才應該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圖為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宣傳會。(資料照,朱冠諭攝)

筆者不禁想問,新南向政策的目的究竟是將這18國家的人民視為增加旅遊收入與勞動人口的「工具人」,還是將成為新住民的「自己人」?不同的政策制定思維將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蔡政府是時候好好想想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