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仕淵專文:坐南朝海─南台灣的美食記憶

2023-01-14 05:10

? 人氣

屏東熊家萬巒豬腳老闆娘。(允晨文化提供)

屏東熊家萬巒豬腳老闆娘。(允晨文化提供)

這本書是累積了七年而成的食記。我生活於臺南,「坐南」就是站在臺南的土地上,品嚐與書寫生活的日常滋味。此外,七年來超過五十趟以上的金門、馬祖與澎湖的旅程,累積了許多島嶼風土與人文的味覺體驗,「朝海」而寫,於是成為另一個主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是對南部與島嶼的食記書寫,但也提供了一種生活視角,看見那些不那麼被翻桌率、致力於標榜品味、如魔術般的烹飪技法、甚或獵求奇珍異材等價值影響的飲食生活。假設美食真有個標準,書裡面寫的食物,我甚至無法保證樣樣好吃,但一定飽含人生滋味以及可索引的文化紋理。

連同《府城一味》,有意識的吃了十幾年的飯,動筆寫下,也已經六、七年,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工作之餘的調劑,但銳利的同行則說這是地方史以及生命史,我才猛然意識,那些對於時間脈絡、空間認識、人際之間或者飲食生意構造的觀察,都來自於職業訓練的種種技能,因此味道的品嚐之外,還有人群之間、人地之間構成的料理世界。從此標準來看,由《府城一味》到《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有著一致的關懷。

吸引我的美味,都有著記憶與認同、技藝與營商等要素,而煮東西給另一個人吃,又經常帶著情感的給予,這些要素有時充滿各種張力,最終經常看見不知能否賺錢的生意堅持下去了、技藝的堅持來自於生活認同,或者味覺成為牽繫記憶的基礎。這是一部發生於餐桌上的臺灣歷史嗎?我帶著這樣的意識,寫下關於飲食的種種。

前一本書出版後,帶來些機會,更多的邀請使我看見更深更廣的臺灣飲食萬象,每則故事,都有個深刻或動人的情節,只是我們願不願意讓故事進到自己的心裡。

其中,顯著的體驗是自己的書寫跟美食商業操作間的格格不入,這令我警覺的提醒自己,要嘛用更大的說服與力量,讓深刻的故事重塑市場飲食,改變那些只講CP值,或者著迷於起源、不明就理的古早與傳統,但這很難,我知道。要嘛就是徹底保持距離,讓故事抱持最大的完整性。光憑這點,就知道牽動飲食市場的飲食書寫,有專屬於此領域的倫理問題。

我的選擇,很清楚,為自己的好奇與觀察而寫,這本書沒有甚麼置入的觀點,維持自身對於島嶼回味的觀察。

知味餐廳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知味餐廳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關於台菜這件事」是那些提供盛宴的辦桌師傅,他們的過去傳統與當代境況,堆疊了記憶傳承、技藝雕琢、自我堅持與難以抵擋的潮流等多面向的故事,華麗大菜的背後,比食物的滋味更吸引人。我開始嘗試用比較長的時間或者更為複雜的因素理解食物,「食物的記憶與鄉愁」,透過鹽分地帶、芒果與粽子等素材,嘗試寫出比較有觀點的味道。「百味風土材」收羅了從苗栗到臺東的食記,一路往南,即使臺南還是主角,但我嘗試帶著大家,用一味認識一地或一人,提倡食物應該是認識臺灣的最好途徑。

除了臺南之外,「海味食堂」是頻繁的造訪金門、馬祖與澎湖的結果。海島書寫能成,來自於難得的機緣,即使是快去快回的短暫旅程,但我依舊維持從容,多半只在固定的地方吃飯,重複吃且細細品嚐,有時吃了五、六次才寫下,離島的味道是在這種無必須、沒承諾的狀況下寫成。我倒是覺得如我一般的出差旅行者,即使一人成行,也能吃到有滋有味的食物,感覺這本書應該可以提供某種指南的效果。

我無法一一感謝成就這些味道體會過程中的陪伴者與支持者。但,「海味食堂」的系列文章能成為主題,馬祖、金門與澎湖文化局處的朋友一定有大功,特別是馬祖的吳曉雲處長、潘建國前館長以及美君等夥伴,而澎湖的林寶安教授,更是我重要的引路人。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的出版,還要感謝研究室夥伴與研究生的協助,其中更要多謝綉雅的幫忙,拍照、訪談、整理及種種後勤的協力,功不可沒。更要感謝志峰兄的邀請,心儀允晨對於出版事業的經營信念,最支持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著作成為允晨的一部份。

最後,我出身於依靠吃飯凝聚眾人的家庭,家人聚在一起,經常一口下肚,是好味是踩雷,馬上默會共知,這是成為共同體的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帶有家之味的眼光,也可說是四十幾年人生,家學練功的成果集。

台菜武林的獨孤求敗—臺南知味餐廳阿潔師

江湖中另立門派,都不缺少一段故事,從阿霞餐廳脫離而出的阿潔師就是如此。要稱阿霞創辦人吳錦霞一聲姑姑的阿潔師,幾年前獨立開了餐廳,累積一生在阿霞廚房練功的實力,廚藝自是非凡。

另立門戶的知味餐廳,吸引舊識與新知,訂位排隊,通常要等上三、四個月,才能有緣進入那只有三桌的餐廳。一人掌廚的阿潔師,有個偌大的廚房,給自己最大的發揮空間,那是個應有盡有的舞台,可以直接看到桌上美食如何烹煮,只是他每晚只為三桌客人演出。臺北的大飯店以及手捧現金的投資客,曾經百般勸誘,開間大餐廳一定可以發大財。

但個小精瘦、雙眼炯炯有神的阿潔師孤傲的說,他堅持所有的味道,必須出於自身之手,他對所有的菜色負完全的責任,完全沒有將瑕疵推託於廚房新手的空間。阿潔師好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

知味的紅蟳米糕。(允晨文化提供)
知味的紅蟳米糕。(允晨文化提供)

事實上,他確實做了規模化經營的營商模式所做不到的事,於是他沒有敵手。三桌的餐廳,四位員工,一切不是衡量員工的成本問題,而是自己揮灑才能、可照顧的桌數。

在臺南,無論是阿霞、阿美或者欣欣等臺菜餐廳,一席不凡盛宴的起手式,都從香腸熟肉開始,類似拼盤的前菜,每道卻都有主菜的質量,粉腸、蟳丸、蝦棗、烏魚子、南煎肝、滷大腸頭、烏魚子與白斬雞等各自一盤,一套前菜上場,桌子已接近半滿。這套冷盤菜色,市面上也多有店家販售,但阿潔師卻示範了什麼是頂到天花板的極致表現,每道調味、每種食材,他都取用了頂級的材料。我曾經一大早就看著阿潔師在路上奔走,細問才知道是要去尋找合適的食材,原來夜晚掌廚的大師傅,跟我們一樣一大早就上班。

阿霞飯店廚房的歷練,最需拿捏火候的,無非就是南煎肝與炒鱔魚,幾秒的差距,就決定了炒鱔魚的成敗,我曾經仔細觀察他如何炒鱔魚,那些該備的菜腳,都要用上一、二十分細切,然後,火爐點起,蓄積的能量齊備,用料一起下鍋,阿潔師用身體的力量推動大鍋,右手的鏟子讓材料翻騰,這場決鬥只用了一、二十秒的時間,這才能用猛烈的鑊氣,保留了鱔魚的脆口。

知味的紅蟳米糕該用浮誇來形容。飽滿蟹膏的紅蟳,幾乎覆滿盤面,糯米飯幾乎隱身了。阿潔師選用本港新鮮生猛紅蟳,對於米糕則用細緻呵護的手工攪拌入味,不用機械取代,米粒完整滋味浸入,搭配蟹黃飽滿的螃蟹,演繹了另一種風貌的滿城盡卸黃金甲。入味勻稱的米飯,秋天肥美的螃蟹,生活在臺南,這就是幸福的加總。

知味的炒米粉,總在酒酣耳熱時上場,如同日本人總在酒後來一碗拉麵,炒米粉看似簡單,光是要做到乾香入味就不簡單,浸潤與乾炒平衡得宜,我吃了幾次從來不是問題。感受到尋常菜色但有著更勝一籌的細緻,更讓人知曉阿潔師口中,台菜就是要讓人不計一切代價滿足的企圖。

知味的炒米粉。(允晨文化提供)
知味的炒米粉。(允晨文化提供)

知味的故事,沒有復仇的情節,阿潔師感恩阿霞的栽培,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法,聯繫廚師—味道—食客之間的美味關係,過於隆重、過於貪食、過於飽漲,其實就是獨孤求敗所佈下的圈套,來過知味的客人,都是臣服於阿潔師的手下敗將。只是,我甘願。

女人撐起的豬腳—屏東熊家與林家萬巒豬腳

往恆春半島的路上,經常有人往山的方向拐進去,來到萬巒吃豬腳。萬巒豬腳街的密度驚人,短短一條街,容納數家豬腳店,競業關係明顯存在。特別是豬腳就長那樣,各家大同小異,店東更不吝於說出醬油品牌、滷料配方與豬腳來源,因為取勝關鍵,大概跟各自的服務形式、品牌經營等因素有關。而早期則跟攬客方式有關。

大約三十幾年前,我跟著大人在豬腳街上走動,滿滿人潮,每間店的外面都是攬客的店員,我後來才知道他們攬客的經常用語,大約都是「在地人推薦的」、「這家才是真的,後面是假的」這類的語言。真跟假,是個一翻兩瞪眼的語言,也是個嚴肅的指控。

然後,稍不注意,一個家庭的一小條人龍,有時就被不同店家的伙計各自拉住。我就有被帶往另外一店,而家中親戚則已經到了另外一家的經驗。因此,訪談中指出,過去常為了店員攬客而產生店家間的糾紛。

萬巒豬腳街的密度驚人,短短一條街,容納數家豬腳店。(允晨文化提供)
萬巒豬腳街的密度驚人,短短一條街,容納數家豬腳店。(允晨文化提供)

不過,那些經營者私底下多半往來和氣,彼此經常互通有無,醬油、豆腐與白飯都可以借來借去。所以說,要戰也要和,老闆與員工的人設各自不同。

萬巒村的最有規模的就業需求,是幾間豬腳店的人力,合計起來起碼超過兩百人,關係到兩百個家庭的生計。這些員工的來源,除了有明顯的地緣關係,有的也跟親屬網絡有關,因此年輕的老闆如何驅動從小看她長大的阿姨,而看似強勢的老闆娘,也得用委婉的口氣,驅動哪位被稱為什麼哥的資深員工。熊家豬腳的老闆娘,外號小辣椒,如此便可知熊家如何在十幾年前,就看準了萬巒豬腳必要插旗南下墾丁往來處展店,很有眼光的一步棋,又或者跟本土劇電視台合作,進行以娘家為名的產品開發,也全出自小辣椒之手。

她從菜色與環境著手,一手改變了豬腳店的定位,跟其他店產生了明顯區隔。但她也無力要求外來師傅做出她心中的客家味,於是就另立小廚房聘請嫻熟客家菜的在地阿姨專做客家菜。而其他業者努力攬客塞滿餐廳,她就買了大冰櫃引進多樣化食材,一桌搭配萬巒豬腳與其他好料的宴席,緩緩吃一餐,讓人吃得多樣、細細品味,當然,也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屏東熊家萬巒豬腳。(允晨文化提供)
屏東熊家萬巒豬腳。(允晨文化提供)

萬巒豬腳店的老闆們,是地方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也難以避免地被期待涉身公共事務,那些必須自主籌謀的社會領域的運作,國家所不及者,當然就是老闆們來填補。從廟宇的興修到義消義警的支持,這都是必要的投入。

豬腳店的經營團隊,大多為家族成員,因此,經營想法的衝突與調和,也都無法割捨具有家庭特色的解決模式。有媽媽先順著小孩,但其實佈了更大的羅網,有母女之間以和為貴,而讓向前的路必須是緩緩的節奏。

豬腳街中,林家豬腳去年蓋成了一棟新樓,他們的策略以拼翻桌率為要,通常客人一坐下點完菜,三分鐘後菜就能陸續上齊,一桌客人大多半小時就能用餐結束。為此,林家豬腳的團隊相當有效率,隨時有人填補落失環節,追上進度,是一部默契極好效率很高的系統性機械,但每個人也都是在忙碌中,度過每一日。蓋了新樓,有著第三代女老闆對於未來的想望,只是還在等待母女三人的核心經營團隊,產生經營共識後才能啟用。

林家豬腳。(允晨文化提供)
林家豬腳。(允晨文化提供)

有人說萬巒豬腳的風味,各家差異不大,理由無外乎是豬腳來源一樣、滷料配方雷同,或說醬油都用同一家。於是有人就看誰家人多,就選擇吃那間。其實以熊家與林家豬腳的例子來看,人多人少,全都出於店家的策略,豬腳口味都差不多一樣好吃,這次試熊家,下次吃林家,你才能成為萬巒豬腳的專家。

火鍋店裡賣海鮮—澎湖馬公甲貳與小紅莓石頭火鍋

澎湖在地人光顧的海產店,總跟觀光客的選擇不同,他們的選擇,也不追逐那些昂貴的食材,當季新鮮才是首要原則,在這些餐廳吃飯,氣氛極佳,有時先是一桌人吃飯,然後,又遇到隔桌的熟人,一下子整個餐廳就像是熟人聚餐,熱鬧非凡。

我觀察過,他們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你是不是我同學?」此因澎湖人繼續升學者,最後一定會讀馬公高中與澎湖海事,於是年齡相仿者,經常是同屆或者前後屆者,況且同學的同學也是同學,我看許多澎湖人經常以同學之名,就跟前一分鐘還是陌生人的鄰桌客人熱絡了起來。

這些在地人常去的餐廳,通常為了在地人的需求而存在,才不管外地人的想法。例如一九八○年代,臺灣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石頭火鍋,澎湖也有幾間在地人常去的石頭火鍋店,生意非常好,例如甲貳與小紅莓等。然而,這些火鍋店的海鮮,都很家常且道地,來客通常是又吃火鍋,再搭配幾道海鮮小炒。

作者在甲貳的定番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作者在甲貳的定番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我經常一個人在甲貳吃飯,她們的店小桌少,一個人坐兩人桌也不會有礙人做生意的感覺,就算我只點兩、三道菜,也不會被嫌棄。去甲貳,我每次都有一種外地人也不會被欺負的感覺。

我在甲貳的定番料理,通常是從一道涼菜開始,是珠螺或者是章魚,兩種食材拌點蒜頭醬油襯托出食材的鮮甜就很好吃。特別是章魚,經常被誤以為鬆軟是好貨,其實章魚要有彈牙口感,入口後軟硬適才是上品。

然後,高麗菜酸炒石老或半煎煮一尾鮮魚,再加上一碗海鮮麵,配上一瓶啤酒,每一道都不能脫離澎湖海鮮的主題。

我去小紅莓的經驗比較豐富。小紅莓石頭火鍋曾經是個連鎖系統,店名因此而得,老闆是將軍澳人,將軍澳是珊瑚漁業的重要點,老闆年輕時就到馬公來做生意,開了店之後,同鄉北上就喜歡聚在小紅莓。小紅莓是間俐落乾淨的石頭火鍋的鍋具,經常都被刷得油亮,但我最喜歡看他為了養活海鮮,布置的一整排水族箱,各式蝦蟹魚有活力的活著,這才是為何要到澎湖吃海鮮的道理。

我經常跟澎科大的林寶安教授前往,老闆見林教授現身總要能出看家本領,已有澎湖味基本賞味能力的我,除了酸瓜、高麗菜酸煮各種魚,以及海菜餅,我特別喜歡他推薦的象魚干炒米粉,魚干的鹹香搭配米粉,有如澎湖海風的存在感,能讓人離開澎湖且跟著回家的味道,就是這一道菜了。

我每次去,老闆一聽我來自臺南,總要煮點火燒蝦給我吃,這實在是件挑釁的事,老闆應該知道臺南的火燒蝦經常缺貨,火燒蝦被澎湖人稱為狗蝦,有次我打開的大門,店員正在剝蝦殼,如一座小山一般的狗蝦!對比於臺南市場有時難尋的窘境,去澎湖吃火燒蝦,是為了洩恨。

小紅莓石頭火鍋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小紅莓石頭火鍋料理。(允晨文化提供)

近年來,臺南的火燒蝦市價騰高,說是貨源不足、說是消費量太多,致使擔仔麵、鍋燒意麵添加的蝦肉,因此改用白蝦,失去味道濃郁的火燒蝦,讓人感覺少一味。因此,如在市場看見有人販售火燒蝦,通常都會買個一盒,凍起來備用。

臺南情況如此,因此在澎湖看見宛如一座小山般的狗蝦,就讓人心生要把臺南的空虛在澎湖填滿的想法。小紅莓的狗蝦個頭很大,看了讓人更羨慕了,那是因為用量大,供應商願意提供好貨。澎湖吃狗蝦,蒜炒狗蝦、酥炸狗蝦、清燙狗蝦,或者類似半煎煮的醬油糖口味也很讚。我不挑食,只要新鮮狗蝦,我都愛。

那天應該吃了兩盤狗蝦,同行者說盡了誇張的形容,什麼連麵衣都充滿蝦味這種話也說出來。一桌人就這樣認真吃蝦,吃得專注,吃得享受,吃得無暇說話,一桌的朋友彷彿都是陌生人。盤子堆滿蝦殼後,清掉,再吃。兩盤狗蝦一下就吃完。

我未曾在甲貳與小紅莓吃過火鍋,有時也不免好奇湯頭不知味道如何,但我的意志始終堅定,中間那個安置鍋具的空間,我經常一坐下,就請老闆幫我蓋起來,或者盡快點上一鍋海菜魚丸湯,趕緊把那爐口堵住。

火鍋店裡吃海鮮,常讓人覺得不思議。我跟去澎湖玩的朋友推薦,大家總是狐疑的看著我,或者,有時我看著店外遲疑許久的觀光客,都覺得有趣,只能夠對他們做出「這間店很讚」的表情。老闆,我盡力了,誘引觀光客到火鍋店裡吃海鮮,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立體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立體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曾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在運動、物質與食物構成的世界中,一方面享受人生,同時分析社會。著有《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玉山社,2017)以及《府城一味》(蔚藍文化,2018)等書,印證快樂生活與嚴肅研究也能共處交會。本文選摘自作者新著《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允晨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