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海雨—海港貿易之城《看海記事》選摘(1)

2023-01-11 05:10

? 人氣

伴隨築港工程而來的,還有城市的建設。一九〇五年基隆便開始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原先的市街佈局改為棋盤式,同時整治市中心的河川,施作運河及碼頭。現代化的機構還包括台灣第一個現代銀行(大阪中立銀行基隆出張所)、大沙灣海水浴場、基隆劇場、公會堂、暖暖淨水場等,基隆在當時台灣是相當先進摩登的城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戰爆發後,基隆成為轟炸的目標,許多華美的建築,也在此時毀於砲彈之下,街道更是滿目瘡痍。前述大阪商船會社基隆支店即毀於空襲戰火,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則倖免於難,許多珍貴建築物消失的同時,港區內留下更多因戰爭爆發而產生的沉船。

戰後振起的繁華盛世

遷台初期,政府首要任務即在於打撈基隆港內的沉船,以盡速恢復航運。本書受訪者張明全的父親張火焰,即為當時的撈船師傅,負責在基隆港區清理沉毀的船隻。張明全回憶父親在戰後的基隆港,撈了好久的沉船,好似怎麼都撈不完,港區歷經戰火後一片死寂。 

躲過二戰空襲戰火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戰後由招商局所接收,作為辦公大樓使用。當時招商局多數運輸任務為協助官方、軍方撤遷及運輸,例如上海中央印製廠印製的新台幣,以及著名的「故宮國寶」等,致使虧損連連。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面對日益艱難的國際局勢,為保住資產及守住航線,招商局轉投資成立陽明海運,並將絕大多數部門移至陽明海運,原先招商局所接收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也就此轉為陽明海運基隆分公司的辦公大樓。本書訪問的王進興,即曾經歷招商局,以及由招商局轉至陽明海運的的時期。 

陽明海運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其時正是台灣運輸貨櫃化的開端。一九七○年代,台灣迎來全球貨櫃化運輸的浪潮,此時長榮、陽明等海運公司崛起,投入全貨櫃輪建造,布建全球貨櫃定期航線;基隆港也積極持續投入貨櫃運輸與港口建設,配合當時台灣高速經濟成長,基隆港也在一九八四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經濟榮景也帶動相對應的周邊產業發展,包括本書所訪問的理貨、報關、代理、運輸……共同打造基隆港的黃金盛世。當時基隆曾有台灣最大的舶來品批貨商圈,每天都有大量買家湧入其中尋寶,本書訪問委託行老闆楊榮昌,即見證了這段崢嶸歲月。 

進入一九九○年代後,基隆港囿於本身腹地面積有限、碼頭吃水深度不足,加以國內外港口激烈競爭,總運量開始衰退。此時期最重要的轉變是一九九九年的港埠裝卸作業民營化,碼頭工人及其所打造的獨特海港文化就此逐漸淡去,本書訪問李定旺及其所住之罾仔寮,即為此段歷史見證。二○○九年台北港貨櫃碼頭正式啟用,由於其佔地面積較基隆港大,逐漸取代基隆港北部主要吞吐港地位,基隆港也慢慢朝郵輪母港的定位轉型。

近年來,在政府文化再造政策以及年輕世代在地團體的協力下,基隆逐步翻轉,展現海洋、藝術、生活、古蹟、文創與觀光的新風貌。然則,移民、海港、貿易的DNA始終深鐫其中,從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各方面,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性。我們以《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一書,記錄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見證,也向過往共同打造這座城市的無名英雄致上敬意。

《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立體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蔚藍文化),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