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展望2023年歐美民主政治走向:民意「向左轉」,對現況不滿加劇

2023-01-02 16:10

? 人氣

英國首相強森、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蕭爾茨、法國總統馬克宏、義大利總理德拉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等人在G7峰會期間合影。(美聯社)

英國首相強森、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蕭爾茨、法國總統馬克宏、義大利總理德拉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等人在G7峰會期間合影。(美聯社)

2023年伊始,低利率時代即將結束,全世界正面臨仍不消退的疫情、通膨高漲、能源危機、烏克蘭戰爭等諸多挑戰。英國《經濟學人》在元旦當天預測新一年的歐美民主政治走向,指出當前的危機讓發達經濟體的公眾輿論向「左」轉,人們產生反企業情緒,渴望執政者為停滯不前的國家帶來徹底變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測,從上述的挑戰與民意改變來看,2023年很可能是某種全球大規模政治變革的轉折點。就像二戰結束後,歐洲相信一體化可以長久地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繁榮,2023年可能也將發生某種改變。

2022年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美國國會演說(AP)
2022年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美國國會演說(AP)

注重環境、厭惡大企業……民意向「左」轉

根據《經濟學人》,過去10年,主導富裕民主國家的主要都是中右翼政黨,但在2022年已經浮現向「左」轉的跡象。今年七國集團(G7)會議上,美國拜登(Joe Biden)身邊有5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還有日本)領導人都是中間偏左。相比之下歐巴馬(Barack Obama)2010年參與國際外交場合時,周圍的領導人都來自右翼或中間偏右派。

雖然極右翼政黨在義大利、瑞典大選中獲勝,代表仍有些國家是例外。但透過民調來看,向「左」轉確實是跨越國界的趨勢,尤其是反企業巨頭的潮流逐漸興起。

推特與特斯拉。(美聯社)
推特與特斯拉。(美聯社)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調查,顯示美國人對銀行、科技公司、企業巨頭的觀感變得不佳。認為銀行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的受訪者比例,從2019年的49%下降到目前的40%。只有25%的美國人認為大公司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這與1980年代認為跨國私營企業促進全球化貿易,將解決世界上許多問題的樂觀看法相去甚遠。

針對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19個發達經濟體的調查發現,75%受訪者都將氣候變遷視為國家主要威脅,而且認為氣候問題比經濟危機和新冠疫情更令人擔心。一半以上受訪者認為,國家經濟需要重大變革或徹底改革。大多數要求改革的受訪者都稱自己是左派,推測這些公眾希望看到徹底改變的新氣象,可能是由於擔憂氣候變遷,以及認為政府對氣候變遷採取的措施還不夠。

2022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埃及謝赫港,氣候運動人士(AP)
2022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埃及謝赫港,氣候運動人士(AP)

老齡化、經濟、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變化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各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可能促進2023年的政治改革。1980年至2010年,全世界的勞動人口比例不斷增長,相對於兒童和退休老人,比例更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提供「人口紅利」,刺激全球經濟成長,讓私營企業成長為跨國巨獸,但也讓薪資成長停滯、利率下沉,收入不平等更加嚴重。

這10年以來,全球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連年下滑,連帶著利率開始上升,公司企業的估值下降。老齡化社會到來,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包含:人均GDP下滑、不利經濟成長;退休人數大幅增加、儲蓄減少,導致利率上升;加劇財富不平等、反抗不平等的年輕世代崛起。

整個社會投資和消費也可能減弱。從標準普爾(S&P 500)公司的本益比來看,2021年底還有39倍,2022年12月降到27倍。本益比可以彰顯一家公司的成長性,越具有成長性,就會有越高的本益比;而當本益比下跌,代表公司的股價下跌而盈利仍保持不變。

日本長者、日本老人。(美聯社)
日本長者。(美聯社)

民意授權式微,政黨以選票為優先

《經濟學人》認為,除了公眾輿論與經濟趨勢轉變之外,還必須要政界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促進民主政治方向的重大改變。政黨須願意做出必要妥協,將想法付諸實踐,但目前因為民眾的政治參與度降低、對政黨的忠誠度減少(中間選民變多),導致許多政黨可能不具備此等民意授權或魄力。

《經濟學人》以1980年代推動英國、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的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和雷根(Ronald Reagan)為例,當時兩人皆以壓倒性的得票率當選,但如今英、美兩國執政者的得票率都與競選對手相差不多。在美國,1980年到1996年,總統當選人的普選得票至少領先10個百分點,最近20年間,候選人的得票率剩不到2.6個百分點。

在英國,1945年至1960年的全國大選,執政黨都能平均贏得48%的選票;但自2010年以來,執政黨得票率難以突破40%。社會兩極分化、民意授權減弱的問題不只在英、美發生,大多數發達民主國家的投票率都在下滑,政黨不能指望大眾授權,即使當選了也難以維持長久執政,或可能在國會選舉上失利,淪為跛腳鴨政府,像是美國拜登政府、法國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

強森宣布辭職後,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立刻推出「小丑垮台」的新封面。
2022年7月,英國時任首相強森宣布辭職後,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立刻推出「小丑垮台」的新封面。

1960年代,政黨政治在歐洲是一種群眾運動,傳統政黨普遍都有數百萬黨員。現在以英國為例,在國會佔有席次的6個政黨(不包括北愛爾蘭政黨)現在加起來只有84萬6000名黨員,人數甚至比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成員還少。

選民是善變的,越來越少人將政黨視為推動政治目標的工具。正如研究政治分化的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塔利斯(Robert Talisse)曾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句話:「我們已經把對某一政黨的狂熱支持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基於我們的原則與觀點,和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做什麼。」

《經濟學人》指出,由於政黨已經成為特定利益集團的發聲工具,或在某些情況下,被狂妄自大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把持,所以現在政黨已經不是能體現廣泛民意的社會運動。在黨員匱乏且選舉利潤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大多數民主國家政黨為了贏得選舉,會傾向爭取更多中間選民滿意,而不是冒險採取在政治光譜兩端的措施。

《經濟學人》總結道,因此對於期待政治新氣象的人來說,這不是好消息,雖然可能民間普遍會發出的變革呼聲,但政府和反對派都將為了選票而謹慎、小心看待。

2022年美國期中選舉,前總統川普的身影無所不在(AP)
2022年美國期中選舉,前總統川普的身影無所不在(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