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LINE隱私政策事件的反思

2018-07-27 05:20

? 人氣

Line的隱私權政策事件,不只是消費者隱私權或個人資料的問題,也牽涉到商業及政治層面。(圖/Line,數位時代提供)

Line的隱私權政策事件,不只是消費者隱私權或個人資料的問題,也牽涉到商業及政治層面。(圖/Line,數位時代提供)

關於LINE的隱私權政策事件,對於一家社群平台的隱私權設定,須要動用到政府高層單位含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等討論,這意味已經不單純只是消費者隱私權或個人資料的問題。當我們進一步分析,台灣2357萬人口,LINE的用戶就達1900萬(根據今年3月9日LINE在2018年台灣年度記者會公布的數據;台灣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800萬個),政府的反應也就可以理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今大數據時代,擁有愈大量的數據,業者所能掌握用戶的使用行為、喜好與體驗的程度愈高,所謂的「用戶畫像」愈清晰,所能進行的商業運用更多、層面更廣。那麼哪些企業擁有最清晰國人的「畫像」呢?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FIND團隊2017年5月1日公布國人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調查資料顯示,每個台灣人平均擁有四個社群軟體的帳號,其中有90.9%的國人使用臉書與87.1%使用LINE,為台灣社群軟體使用率最高的前兩名;其次是Youtube、PTT、Instagram、微信、Twitter。

國人擁有社群帳號比例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
國人擁有社群帳號比例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

在國人行動支付方面,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年年初公布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行動支付用戶2017年1月起在國內曾使用過的行動支付方案前五名包括LINE Pay(41.7%)、Apple Pay(25.7%)、Android Pay(20.2%)、街口支付(20%)與歐付寶(13.1%);而最常使用的支付方案則為LINE Pay(25.2%)、Apple Pay(17.9%)、街口支付(10.9%)、Android Pay(9.9%)與玉山Wallet(5.2%);在品牌認知度方面,國人對於LINE Pay(79%)與Apple Pay(76%)的認知度最高;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於國際品牌的認知度高於國內業者。

社群媒體擁有用戶的社交及日常生活數據資訊,包括朋友圈、生活圈、生活習慣及職業性質、工作習性等;而行動支付擁有用戶的消費資訊及消費習性。因此,擁有用戶量愈大的社群媒體,愈能運用大量用戶產生的數據,改善使用介面,進而開發出更多的週邊服務及商品。

以LINE為例,根據LINE公布的數據,台灣市場對LINE的黏著度,每日影片傳送數超過3500萬,每日使用語音通話的人數超過700萬,LINE桌機版在台灣的月活躍用戶佔全球的40%;這海量用戶所衍生的LINE週邊服務,台灣在原創市集的創作者人數達14萬人,2017年總營收達4.6億元;LINE購物900萬訪客數,商品總數達3000萬個;LINE Pay單日可達33萬筆交易,單日最高交易額達2億元。

綜觀以上資訊,關於目前台灣民眾在數位使用頻繁的時位產生的大數據,可以大致歸納出幾點:(1)國人日常行為,含社交生活、使用行為及消費行為的數據,極大比例流向國外的企業。(2)有了這些海量數據,國外企業針對台灣用戶的使用者體驗改善及行銷,空間愈大,愈有助於這些企業在台灣的經營,不僅增加外國企業的營收,更是助長這些企業橫向更多元服務的發展。(3)外國企業的縱向使用平台的改善,以及橫向擴大服務項目,導致台灣用戶對這些企業服務及商品的依賴度加深。簡而言之,外國企業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人。

這樣的情況,就一個國家而言,是否只是商業利益流向的考量?從國際的經驗看,卻可能有隱藏的政治層面問題。大數據的應用,也可能被運用在政治操作,劍橋分析事件就是一例,臉書被控5000萬筆個資外洩,遭他國濫用於惡意散播假新聞,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干涉選舉;而臉書的個資問題,被認為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僅是單純的監督問題。如果臉書對於自己國家(美國)的選舉都能產生這樣的不可控制性,試問台灣民眾的數據掌握,若是處在以其他國家的企業為主的現實情況,是否更該歸屬於國家安全層面問題呢?

臉書(Facebook)捲入「劍橋分析」醜聞,面臨創辦以來最大危機。(AP)
臉書(Facebook)捲入「劍橋分析」醜聞,面臨創辦以來最大危機。(AP)

筆者建議,台灣民眾應多支持國內開發的本土軟體,讓國內的軟體業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將數據留在台灣。當累積的數據量愈大,企業愈有機會依消費者習性的數據改善使用介面,消費者也就能擁有更好的軟體使用體驗;這不僅企業獲利,消費者也受益,因此產生的正向循環,帶動整體產業發展,才能帶給台灣的經濟直接及間接的幫助。也能讓一向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在服務業的領域能有更進步的空間,向產業結構的均衡推進。

對於政府部門,筆者有以下淺見,僅供參考:(1)台灣應該更加強國內各個領域數據庫的建置,更重視公私的統計部門。台灣的公部門有很好的資訊開放平台,提供數據及統計資訊服務,但是數據的種類及量有限,統計分析整合與國際資料庫對接方面,也顯貧乏。數據是數位時代的基本要素,有了數據及基本的統計分析之建構,才能在這基礎上提供更具應用性的多元發展;(2)加強資訊安全是“基礎建設”的認知。在現今的數位時代,資訊安全應歸屬於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提升國家的資訊安全,不僅加深國人的保障,更有助於商業環境的安定,促進國內外投資意願。(3)對於資訊安全的國家安全層面,台灣應有自身的定義與定位。台灣有其獨特的國際處境,台灣人民的資訊安全在國家安全層面,如果以國家安全的定義‘國家安全是為了保障國人及領土以免於外來的威脅’,以大數據時代以掌握數據為王道的時代,數據的安全及範圍應如何界定,也許台灣該有自己新的定義。

台灣之美在於社會的多元與包容。本文的目的,並非指國外的數位服務不安全,也並非認為民眾應拒絕國外產品,而是提供國人在大數據時代日常消費及使用資訊軟體時,多一個思考的層面,多多支持台灣本土的企業,給本土企業更多的機會。也希望對於政府的政策擬定與推動略有助益。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