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吃不飽的美國寵物─台積電

2022-12-13 06:10

? 人氣

在美國求職網站「glassdoor」上,台積滿意度被評為三星(滿分五星),嫌美國人懶?人家還嫌你血汗工廠。在他國設廠,磨合本屬正常,但與郭台銘買下惠普相比,台積的美國廠更辛苦,因為日本人的職場文化還算集體主義,美國卻完全是個人主義,小我最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不用說,所謂「高薪」,在美國人眼裡不過一般般,其所得遠遜於金融業,甚至法律事務所,頂尖人才何苦加班輪班爆肝做晶片製造?選做「晶片設計」正常上下班週五夜晚還有得狂歡,不是更好?

台灣員工在美國,必然得適應美國文化,在此過程裡,既然都得很美國,若英特爾高薪挖角,傻子才堅守台式管理的台積不是嗎?而美國挖走台積的主要目的,正在於掠奪人才所擁有的技術know how,這恐怕才是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主要表徵 —— 台積英特爾化。

為趕在2023年量產,台積電員工必須趕工,一般預估,按美國職場文化,就可能要3倍時間,也就是3年。適應美國就是適應低下的效率,強悍的工會,與「文明的勞權」。台積電能有今天,正在於台灣沒太多奢侈的牽制。

管理「人」的問題很難,但也不是最難,台積電最深的哀嚎是成本管理,有人可管還算好的,問題在於人力根本湊不全,建廠成本也居高不下,這就是為何台灣正常的專家都在質疑台積到底還能不能維持毛利率(53%)?外資寫不出利多報告,台積管理層則不斷致函美商務部求救抱怨「這也貴,那也缺」。

須知,美國廠的設備,零件大多都是從台灣搬過去而非新購,已經在控制建置成本卻仍嫌貴,台積的艱難可見一般,而政府補助呢?到現在還沒譜。

正確地說,美國廠是台積電的包袱,而非搖錢樹。對這家企業而言,此舉與其說是搶佔市場擴大營收的「攻擊」策略,不如說是屈服於地緣政治,避免大客戶流失,掏錢買保險的「防禦」策略。

說台積電作賠錢生意,並不是指賠錢賣晶片,而是說台積電在養賠錢貨以圖自保。美國廠這包袱,逼得台積電在其他國家的佈局,顯然只能考慮攻擊策略,以回穩整體毛利率,若無法取得當地大客戶的訂單,就無法設廠。當地的國家補助則是必要條件。

因此,在全球佈局的層面上,台積電不是會變成美積電,而可能更糟,被迫走向支離破碎,而不是「力量的延伸」,殘肢散佈在多極世界裡的各角落,運營管理更困難,稍有不慎就會滅亡。

此與國際車廠在世界上各重要市場上佈局設廠並不一樣,汽車有在地的差異化要求,但晶片沒有,此前集中資源的全球化才是最佳結構;再者,供應鏈各環節的廠商數量遠不能與汽車供應鏈相比,複製生態鏈極為不易,硬拆是走回頭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