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樹根的啟示

2022-12-02 05:50

? 人氣

加入陳偉誠事業的每一位成員都需要經歷搬運木炭,把雙手染黑的過程。(陳偉誠提供)

加入陳偉誠事業的每一位成員都需要經歷搬運木炭,把雙手染黑的過程。(陳偉誠提供)

陳偉誠從小就看著從事製炭的父母親,總是在高溫、粉塵量大,密不透風的環境中勞苦;以回收廢木材燒成木炭,所產生的空汙恐怕是PM25而不是PM2.5,更因為怕發生火災,時時刻刻必須控制溫度,導致父母長年睡眠不足,儘管如此,家中還是發生過兩三次火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家住鐵皮屋,與木炭工廠為鄰,早上醒來聞的就是燒木材的味道,直到晚上洗完澡身上還是這個味道,父親做了一輩子炭,母親嫁雞隨雞,從纖細身材變得粗壯,因為每天都大量排汗,身體水分總是不足而水腫、腎結石,早上工作、晚上看醫生,抽屜中全是藥單和酸痛藥品。當瓦斯爐和天然氣普及,木炭業只有中秋烤肉那一天才有生意,還動輒被開空汙罰單,做父母的當然希望兒子好好讀書,「像別人一樣」找到好工作。

生長在這樣環境的陳偉誠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翻身」,他在明志工專唸的是工業工程,高雄科技大學主修行銷與流通管理,大有機會改行,然而他卻一心想將父親做了一輩子、走入黃昏的木炭業發揚光大。「學校讀的商業個案中有很多國外隱形冠軍、百年企業,如果父親做了三四十年的炭業我不繼續,那就不可能有百年企業…」。

當選今年十大傑出青年的陳偉誠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專訪。(作者提供)
當選今年十大傑出青年的陳偉誠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專訪。(作者提供)

他認為木炭業有其技術和文化底蘊,看著父親把果樹修枝,本來要進焚化爐或露天燃燒的木料毫無經濟價值,一公斤處理費只能得兩三元,轉型為炭後,一公斤炭可得十幾二十元,「只要以新的設備改善環境空汙,應該可以轉變這個行業」,他這樣想著。

他的父親也不是沒想過轉型,1985年開始回收木屑,以木屑擠壓製成原子炭,取代傳統木材用於爐灶使用,是瓦斯爐尚未普及前很重要的燃燒材料;而後再將原子炭高溫炭化八百度,成為無煙炭精,可直接燒烤食物使用,更聽說日本的木酢液技術,製作原子炭時將空氣中的煙收集起來,萃取其中醋酸含量高,PH值在2.8-3.2間的木酢液,可作為清潔殺菌的清潔用品,只可惜當時製作的清潔用品不夠到位,工廠倒閉。

他的父親萬萬想不到,自己賴以為生一輩子的木頭、木炭,有一天會以兒子自創的「木酢達人」品牌站穩經營陣腳,並創造廢棄的林木枝條價值,成為新竹湖口地方創生典範,因為正向的社會影響力而榮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而兒子榮耀的背後,同樣也走過一條極艱苦的路。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陳偉誠(約51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翻身的起點:打工兼職 半工半創新

2006年,陳偉誠接手父親的工廠時一年營業額只有三四十萬,家有阿嬤、父母、和他未來的太太好幾口人,他開始用拼命到處兼職的方式,半工半創業「木酢達人」這個品牌。當過社區導覽員、警衛、百貨臨時櫃員,也到學校兼課當講師、代課,到夜市擺攤,最多早中晚各兼一分差,自己還立下鐵律:不借錢、不貸款、不要股東、不賣產品給親朋好友,然而兼職賺的錢全部投入了一個不會回應的池塘裡,他的木酢清潔用品經過研發和實驗室檢測,並進行推廣,卻幾乎賣不掉。

陳偉誠父親陳嘉進,於1985年開始回收木屑製作成照片後方的原子炭。(陳偉誠提供)
陳偉誠父親陳嘉進,於1985年開始回收木屑製作成照片後方的原子炭。(陳偉誠提供)

「我甚至有放棄生命的念頭,變成了一個憤青,看什麼都不順眼…」。不過,想翻身念頭之強烈,他還是拼命努力,和幾個創業夥伴兼職做老街導覽員時,月領一萬七千元,一萬交給媽媽,另外七千拆成三千、三千、一千,「把三千給夥伴湊足20K,讓他們可跟家人交代,那一千塊我就慢慢存,存到三萬九千元去網路開店。」

網路時代來臨,iPhone誕生,人們開始在網路活躍,部落格、臉書流量產生,2009年PChome網路商城找開店賣家,陳偉誠帶著存款簿和印鑑,準備好好搏一搏,當時PChome一年開店費三萬三,雅虎是五萬,他看看存款簿只有三萬多,決定就開在PChome,開完後帳戶只剩3960元,他堅信木酢液這樣的綠色環保產品一定有未來,只是不知道這個未來是現在?還是走得太早?

貧乏的商業知識,陳偉誠看不見未來的發展趨勢,為了能趕快「翻身」,只看短期變現和明天活不活得下去?這個月發得出薪水嗎?除了網路商店,到處能擺攤就擺攤,即便消費者輪廓完全不對也去,「只為那五百、一千元,這還沒扣掉成本,如果吃個飯就沒了,但我們甘之如飴,覺得有進步、有賣掉,產品有成功…。」

自小在家幫忙搬運木炭的陳偉誠,最大的心願就是「翻身」。(陳偉誠提供)
自小在家幫忙搬運木炭的陳偉誠,最大的心願就是「翻身」。(陳偉誠提供)

在PChome賣了兩個月就攤平投資成本,發現網路是可行的,他好想知道下一步能做什麼?徬徨之際,看到清大科管所碩士班招生,課程內容包括數位媒體行銷,求知若渴的他決定考清大,而且決心一定要考上,否則公司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

樹根的比喻 腦洞大開

如願考上一般碩士班,平日需要上課,他還開著貨車邊送木炭,到學校時被攔住不讓進校園,經解釋貨車就是他的交通工具才被放行。碩士班的最高修業年限是四年,他打定主意待滿四年,為了多學、超修學分,學了就急著把知識跟同事分享。碩四的一堂企業倫理課,聽得老師說,你看大樹如此雄偉高壯,卻沒有看到地底的盤根錯結,你要站穩腳步,不要老是去做花拳繡腿的行銷啊。

當時陳偉誠滿腦子都是買一送一等各種促銷手段,想趕快變現賺錢,老師說:「金石不隨波」,他回:「老師我要活下去!」沒想到老師反問,你活不下去嗎?你先把價值說清楚再來談價格!「我整個愣住,碩士前三年都在做類似的事,整個人很浮,覺得自己很快能賺到錢,但是那堂課修完後我靜了下來,思考我的產品到底對社會有什麼價值?能提供消費者什麼價值?消費者可以用價格選擇,但我必須說清楚價值讓他選擇。」

拿到碩士學位,公司營業額已成長到三千多萬,他也發展出自己的經營心法:眼前的消費者就是未來,不茫然捕捉未來的消費者或大肆投放廣告宣傳,而是照顧曾經買過、用過的客戶,辦理見面會,請客戶到工廠深入了解產品。「我帶他們回到最初的點,看木炭窯、木酢液怎麼來的,做得深刻徹底,客戶黏著度達到八成,家長用、孩子用、毛孩子也用我們的產品,隨著每一年見面會彼此變成好朋友,看著他們的孩子長大。」

回收的木料可以循環利用製作成家具。(陳偉誠提供)
回收的木料可以循環利用製作成家具。(陳偉誠提供)

賣木酢清潔用品、也賣炭,2020年中秋節,事業又來到了轉捩點,陳偉誠遇到時任國發會主委、熱情於地方創生的陳美伶,認為陳偉誠在湖口鄉的事業是地方創生典範:回鄉、接家業、轉型、數位,從地方到國際,也吸引工作夥伴從桃園、台北回到家鄉或二地居,然而,這位他眼中的大姊直言,不認同中秋烤肉,實在不環保。

林木回收使用 木材與返鄉者的第二生命

「中秋節可是賣炭人的大日子啊!」很在意消費者的陳偉誠,視陳美伶為老師,苦思後轉念問父親:做木炭以前的木材能不能做家具?原來,木材中的相思木、樟木硬度夠、很好燒,做為木炭很契合,也的確可以做成家具。陳偉誠積極詢問接洽,母校清大率先表示校園修剪下的樹木可以循環再利用,於是他開放自家工廠,打造網路品牌REWOOD,找來擁有木工、雕刻、車床技術的長者負責教學,讓年輕人返鄉學習。「台灣三十年禁伐,沒有料源,回鄉者在這裡可以學習木工和林業,從修樹開始參與,不論修剪、搬運、木工,或進入炭產業,都可以像我一樣回家從事家鄉的產業。」 

這項全新的事業每年為清大節約六十萬元的燃燒木材費用,陳偉誠開立感謝狀給學校,證明這些木材都進入循環使用,一年有六十多噸木材被回收下來;他盤點全台一年應有超過千萬噸木材都被燒掉,這些樹木都沒有噴料或防腐劑,適合創造木材第二生命:經過修剪,可以製作家具,剩餘邊料作木炭,還可以收集木酢液,「以地方創生的角度考量,各地都可以開工作站,相信有很多地方創生會被開啟!」

REWOOD成功在一年收了六百五十位學生,回收木料六百多噸,師傅大約二十多位,做出一年營業額三百多萬,「REWOOD 臉書有兩萬五千多粉絲,po出的作品,喜歡就可以買走,隨著快速銷售,帶動創作者、師傅、工班和耗材都可以被攤提掉,我個人沒有獲利,但賺到了影響力。」

他每年都到各級學校演講,總是告訴學生不要急。他有感於很多人想賺快錢出人頭地,在股市洪流中借錢投資,價值觀被嚴重扭曲。「我代表的是正向,靠著實踐去成就夢想的人,目前成果還不錯,看起來這樣的路徑是可以的,希望大家看看我的過程,遭遇困難時放棄不是選項,把每一段過程都當作學習。」

我進一步問,當人在困境中,如何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對的?沒想到他回答「跑步吧!」

「這幾年我養成跑步習慣,是已經累計上千公里的跑者,每天跑五到十公里;我常說跑步是件『消極的積極行為』,當我改變不了任何事,只能跑步;我在等待那個時機,所以我跑步。如果你想改變,卻沒辦法去做什麼,你很失望,就去跑步吧,好好鍛練自己,等待你的時間到來。」

當年老師以樹根開導他的話,他始終銘記在心,當什麼也不能做的時候,先把自己準備好,從短期可改變的事一件件去做,也許就從早起、鍛鍊體能開始。

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的陳偉誠與蔡英文總統合影。(作者提供)
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的陳偉誠與蔡英文總統合影。(作者提供)

「十大傑出青年應該是為世界、社會帶來影響力」,陳偉誠說。明年他將和林務局在花蓮和台中東勢發展地方創生基地,「把年輕人找回去,是我重要的社會責任,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讓人回得了家,很重要」。陳偉誠選擇了森林永續這個題目繼續創新,也鼓勵年輕人不必擔心好的創業項目都已經有人做了,「世界在談SDGs,包括能源、貧窮、食物、海廢等,都需要很多人投入解決,都是青年可以發展的方向。先從自身做起,把根紮穩,找到方向,你所學的最後都會被印證。」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陳偉誠(約51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