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短命首相…政治意識形態衍生的民主鬧劇?

2022-10-30 07:10

? 人氣

2022年10月20日,英國首相特拉斯宣布辭職(資料照,美聯社)

2022年10月20日,英國首相特拉斯宣布辭職(資料照,美聯社)

身為七大工業國之一,而且是老牌民主國家的英國,居然會出現特拉斯(Liz Truss)這位「說上就上,說下就下」的短命首相。這個從上台到下台不過45天的荒謬鬧劇,當然震驚了民主世界,同時也成為俄羅斯和中共消遣民主陣營的話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相的上台與下台,當然涉及不能公諸於世的權力鬥爭,以及各權力陣營的私心算計,因此我們能夠看到的都是詮釋觀點下的主觀揣測。例如,天下雜誌綜合多篇外媒報導,點出缺乏配套的減稅計畫,保守黨議員的不信任,和民意支持率創造英國近20年來最低水準等因素,足以讓讀者相信英國政壇公忠體國的把特拉斯趕下台,卻無法解釋當初為什麼把她拱上台。

本文主題不是這個鬧劇,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R. Krugman)所提出的解釋,因為他是從政治意識形態出發,而國人對政治意識形態的瞭解,大致上聚焦於狹隘的「統獨爭議」,形成了台灣民主韌性的最大弱點──即台灣隨時可能因為統獨爭議擴大而回歸全面性專制獨裁。

政治意識形態及其重要性

簡單的說,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代表「一套有關於理想社會的政治信念系統」,也就是針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如何解決和由誰來解決的信念。不難想見,由於社會問題不勝枚舉,而每個人對個別問題都可能有其獨特看法,因此和人格特質或價值觀一樣,每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都不盡相同。

但人格特質或價值觀都可以分類,政治意識形態當然也不例外。於是,最簡單的一維分類法如圖1上半部所示,若主張改革開放、優先考慮公平性等等則稱為自由派(liberals)或左派(left-wing),若主張維持傳統、優先考慮穩定與秩序等等則稱為保守派(conservatives)或右派(right-wing),其中主張較為強烈而極端的人則視為偏向專制獨裁的極左派(far-left)或極右派(far-right),至於沒有偏左偏右的人則稱為溫和派(moderate)或中間派(center)。

圖1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分類。(作者提供)
圖1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分類。(作者提供)

由於自由派主張用社會福利政策解決資本主義衍生的貧富差距問題,因此通常被視為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支持者,而在共產主義(communism)屬於社會主義的特殊形態之下,自由派經常受到「抹紅」,美國從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到2020年的總統大選都是如此,證明了美國過去70年的民主思想大致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

圖1下半部則是克魯曼的解釋。他先行區分經濟議題和社會議題,然後針對這兩大類議題區分自由派與保守派,並指出美國共和黨、民主黨、美國前總統川普、和剛下台的英國前首相特拉斯的相對位置,最後根據調查資料宣稱,特拉斯的減稅政策是「愚味的讓自己陷入政治荒野(political wilderness),一個少有選票支持的荒涼象限」。

政治意識形態的重要性

不論克魯曼的解析是否正確,他所說的「少有選票支持的荒涼象限」,說明了政治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政治意識形態的契合度決定了選票流向,符合多數選民政治意識形態的政黨可望獲得執政權,反之則只能淪落為邊緣政黨。

但不論是一維或二維的分類,事實上都不足以顯示政治意識形態的多元性,例如實證研究顯示,民調中要求受訪者答覆自己屬於自由派或保守派之際,會面臨「定義模糊」的問題,原因是每個人對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不難想像,選民在面對二維分類時同樣會各說各話。

產學兩界所提出的解決之道是針對具體的議題或價值觀來尋求答覆,然後用複雜的統計方法計算出「相似度」,最後據以區分出若干個政治意識形態族群,並分別反映在一維或二維的分類上。

例如,以調查研究聞名全球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根據調查結果將受訪者區分為9個族群,調查問題包括「偏好大政府或小政府」,和「美國是否應該努力維持全球唯一軍事超級強國的地位」等等。其統計結果顯示,除了佔15%的中間派之外,另外8個族群呈現左4右4,所處位置各不相同,但是和政黨認同的重疊程度達到8成以上。

台灣獨特的政治意識形態

上述源自於歐美的政治意識形態評量,並不適用於台灣,部分原因是多數民眾並沒有明確的左右派偏好,通常以自身利益為首要考量。例如,多年來社會上要求降低高等教育學雜費的呼籲從未間斷,這是左派的立場。但在此同時,「中華民國萬萬稅」的批評也未曾間斷過,這是右派的立場。問題在於,既要右派的減稅,又要左派的高社會福利,豈不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長期面對中共的威脅,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成為民眾心中的首要政治考慮,再加上個人的身分背景和歷任政府的大內宣,於是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統獨意識形態」,除此之外其他的政治意識形態面向都無關緊要,甚至願意犧牲部分與自身利益關係有限的民主規範。

圖2為台灣政治意識型態的分類。(作者提供)
圖2為台灣政治意識型態的分類。(作者提供)

如圖2所示,台灣的政治意識形態是用統獨光譜來呈現,少數不計代價追求獨立和接納對岸統一條件的急獨和急統派居於兩端,中間是大多數民眾所支持的「廣義維持現狀」。但這個多數又區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包括永久維持現狀的「務實獨立派」,也就是目前的執政黨所代表的定位,其二則是終究要走上統一的「緩統派」,過去的國民黨選擇這個定位,但目前有無變化則尚未明朗。

情意性極化對民主韌性的傷害

每個人的學習成長過程不同,政治意識形態出現差異堪稱是理所當然,在民主國家當中應該可以用公開討論來爭取支持,甚或相互理解並相互接納。但很遺憾的是,歐美和台灣的經驗都證明,政治意識形態對立是無法討論的問題,信任與合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彼此厭惡與憎恨。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8月對美國人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的人無法忍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支持者彼此普遍都有負面的刻板印象,包括死腦筋、不誠實、不道德、愚蠢、和懶惰等等,而且遠比前兩次調查結果更嚴重,例如認為對方愚蠢的兩黨支持者都從3成出頭上升到5成出頭。

學界將這個現象稱為情意性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泛指因為政治立場相反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而這種現象已經在許多歐美國家獲得證實。台灣方面,台大政治研究所去年的一篇論文顯示,情意性極化程度在2012年以後顯著提高,反映了近年臺灣政治對立加劇的情形。

學術研究甚至證明,在某些情況下,民眾寧可採取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手段來傷害對方,也不願意讓對立的一方得逞。最常見的當然是惡意捏造的假新聞,藉由意識形態接近的媒體和選民傳播出去,成為對手難以澄清的負面競選神技,而比較罕見的則是美國「國會山莊暴動」這類震驚全球的反民主大招。

2021年1月6日,支持美國總統川普的暴民攻入國會山莊,與警方暴力衝突(AP)
2021年1月6日,支持美國總統川普的暴民攻入國會山莊,與警方暴力衝突(資料照,美聯社

有學者將「國會山莊暴動」稱為「美國民主韌性的壓力大測試」,結果美國挺過來了。同樣的,若克魯曼所言屬實,特拉斯確實是在上台後走入歧途,那麼她的下台證明英國也挺過來了。

但台灣出現這類情況時,能夠挺過來嗎?以目前而言,台灣似乎只有在「數位中介服務法」上展現出良好的民主韌性,而原因正如前述──民眾通常以自身利益為首要考量,而該項立法侵犯了全體網友的利益。

太陽花運動給出悲觀的範例。這個和「國會山莊暴動」雷同的反民主大招,在民調中獲得6成多的支持,但一項針對示威民眾所進行的深度訪談卻顯示,到場並受訪的民眾對引發爭議的「服務貿易」幾乎一無所知,基本上只是「逢中必反」之下的傀儡!

想像一下,哪天某位總統上任後,迎合台灣民眾特有的政治意識形態,打著「抗中保台」的旗號而光明正大走上獨裁之路,屆時台灣挺得過去嗎?或者更悲觀的問題是,在沒有直接影響到個人利益之下,台灣民眾會在乎嗎?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