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二十大帶來臺灣經濟新機遇

2022-10-26 07:10

? 人氣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的北京(AP)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的北京(AP)

兩岸二十大後中國發展願景政略將帶給臺灣經濟的新機遇與大挑戰,值得正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二十大決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願景與中國發展政略抉擇,勢將影響改變未來30年,即2049年,中國建政100年的中國新格局及其全世界政經社會實力地位,早已引起全世界主要國家高度矚目,並視為世紀大事;而國際視為極具「高度利益關係人地位」糾葛的臺灣與臺灣人,卻執意在「抗中反中」意識形態魔幻惡水渦漩中無以自拔,竟忽略不看不思不想,甚至連二十大後究竟臺灣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也根本沒有輿論沒有眾議說談,對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臺灣機遇,亦無任何積極爭取的設想,更令人匪夷所思。

未來30年新征程的中國百年願景

這次二十大決議:中國將朝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

未來30年新征程,中國要始終保持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埋頭苦幹、擔當作為,以強烈歷史主動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行天下大道,與世界各國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過去五年來,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中國新發展理念,致力高品質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穩步推進改革,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維護國家安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穩定社會大局,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全方位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未來30年新征程,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牢牢把握新時代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以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推動高素質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朝向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之發展。

2050前落實體現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邁步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品質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未來五年將是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在:突破經濟高品質發展,提升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居民所得成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力提高同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突顯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鞏固國家安全,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扎實平安中國建設;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在全球治理發揮更大作用。

全面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將達陣「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2050年另一政略性15年,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北京街頭的「中國夢」文宣。(美聯社)
北京街頭的「中國夢」文宣。(美聯社)

構建多邊主義秩序與投射全球的公平正義經濟秩序

必須銘記中國政府在過去十年裡給予開發中國家的支持,已然對當地人民生活產生了相當積極影響。

二十大後,中國希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繼續向其他開發中國家、尤其是南半球國家,提供其所急需施予支持的政策措施。

有一個非常執著的「中國夢」願景,就是「讓中國恢復其歷史悠久的大國地位」;在尋求恢復歷史地位的同時,希望「引領全球秩序的變革」。現行全球秩序實乃立基於西方原則並由西方主導,而與這種西方單邊主義的秩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一直呼籲「建立公平和不干涉各國內政的多邊主義秩序」。

變革的關鍵是,構建一種國際政治秩序,必須有利於建立一種以國際法為基礎、以國家之間關係為重點的新體系。

另一個重點是「經濟秩序」。未來30年在這方面的努力更為持續。在這方面,發展對外關係產生巨大槓桿作用和利用經濟實力實施的影響力,投射到全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標誌就是《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在其他國家的大量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開發,尤其是強化針對全球南方國家。中國的經濟實力投射,不僅幫助其與許多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並加強了中國開發關鍵基礎設施的能力。

總體經濟優勢加倍速延伸的百年願景

中國正在加速度趕超美國。在二十大後直到2049百年建政,中國發展願景是,中國經濟量體規模將會是美國經濟量體的兩倍以上。

儘管新冠疫災大流行未歇,歐洲發生了俄烏軍事衝突,引伸世界級的大宗物資及能源價格暴漲,但並未挫折中國經濟表現的穩健良好。

過去10年,美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約為2.2%,但在2020年(負3.4%)和2021年(正5.7%)這兩個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年所出現的過山車式發展;相對於中國經濟平均成長率超過6.6%;發生新冠疫災的兩個年份,2020年取得2.2%經濟成長,2021年則為8.1%。證明中國擁有在西方任何先進地區所沒有的經濟穩健性。

其次,從人均所得上可以看到中國的持續向上發展,尤其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普通百姓的購買力,取得了長足發展,而大大膨脹了中國內需市場;最值得正視的是,根據OECD核計與展望:中國內需市場規模,2017年恰與美國平齊相當;而在二十大後直到2049百年建政,中國內需市場將會躍升為美國三倍,中國將成為加倍速吸引國際資金大流入與全球實物經濟與金融投資之目的地。

其三,中國對自己的低通貨膨脹率感到自豪。中國2022年9月份的通貨膨脹率為2.8%,在過去10年中很少超過2%,相對比,美國最近的通貨膨脹率為8.2%,德國為10%。展望二十大後直到2049百年建政,基於中國人的勤勉節約天性與社會慣性,加上主政者長期穩健財政金融政策,乃至強勁的對外進出口經濟實力,應可持續維繫相對穩健較低通貨膨脹率水準,亦是必然可以企及的基礎願景。

中國經濟模式優越性的增強發揮

二十大後直到2049百年建政,中國經濟模式優越性,將得到更大更廣泛發揮。

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功也使中國社會得到了相映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乃基於迥異於西方制度、文化和社會經濟特殊性的一種經濟邏輯,所開展出來的特殊國家發展政略,並非是偶然形成的。以致能長期保持高速成長的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礎和前景,引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中國的成長並沒有給世界造成通貨膨脹壓力,反而是大幅降低了全球工業產品和許多民生服務價格。

過去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企業競爭力僅係來自支付低工資的設想是幼稚的,實際上,中國企業有一套圍繞低成本經營的整體策略。中國人尋求將多種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來保證效率和競爭力。儘管中國企業在1990年代猶然以大量銷售主導世界市場的廉價產品而占居全球競爭地位,但隨著這些企業變得更具競爭力並採用更多新技術,實現了迅猛升級進步發展。今天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再者,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在2011年就已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最多國家,並一直保持至今;二十大後,直到2049的百年,而且其專利申請量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中國生產模式的成功,將在二十大後更戮力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以至今天已參與及即將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170多國家,都正積極走向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格局世界體系。二十大後的中國,將進一步創造具有普適性的解決方案。

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新經濟生產模式,以其擁有的特殊「國家能力」,促使其國家經濟管理的總合效果優於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管理績效;也就在中國新生產模式下,國有企業生產力的提高伴隨著國家統籌管理能力而增強。

中國的成功經驗顯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而中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繁榮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發展製造生產的關鍵性動力源泉,也是防止生產過剩和失業危機的保障。至少,其他許多一帶一路聯網的第三世界國家,都已經因此得以借鑒中國新經濟生產模式來實現自身發展。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習近平發表談話。(AP)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習近平發表談話。(AP)

生態驅動型的胸懷世界發展願景

新一場中國奮鬥的前景是實現碳中和與大量使用由電池提供動力的電動汽車。這些電動汽車電池乃儲存著在沙漠和山區獲得的、透過專門的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至都市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專家預計到2060年,中國每年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將大幅增加。因此,中國需要加緊建設這方面的基礎設施;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一種能源轉型,更意味在中國即將構建一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秩序。

在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二十大後中國,將強烈感覺新興機會已經到臨:透過提供西方大國所不能或不願提供的解決方案,在南半球國家大獲外交進展。

對中國來說,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包括適應嚴重的環境危機,同時向世界其他有需要的地區提供充足的碳中和電力和糧食,可以構建一種最終與各個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及其繼承者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秩序;隨著中國的規模經濟繼續壓低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的價格,世界各國和企業將無法抗拒這樣子的成本效益,中國的能源科技優勢,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世界的全新社區。

最能帶給臺灣實實在在利益的《一帶一路》倡議

面對二十大後中國發展,臺灣經濟社會最應該正視的幾個重要發展機遇,包括:《一帶一路》倡議、高質化均一化的第一內需市場、製造業強權與齊備全球化供應鏈、電資通數位經濟的空海陸全延伸。

《一帶一路》倡議是首要最能給予臺灣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可參與利益。

《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中國發展夥伴關係的重要平臺,14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這項倡議;在北路絲與南海絲的沿線路上,既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所有新基礎設施,幾乎都透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品質發展等方式,中國得以深度參與全球化開放的世界經濟,即使在非洲專案都已獲得北京的支援。透過推動《一帶一路》,中國可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通過基礎設施、通信、平等合作和貿易促進沿線各地經濟發展,存在諸多臺灣可以擔綱主事、參與協力推進發展的投資貿易類項。《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則是基於互不干涉、相關國家主權不受限制、和諧共處而不是霸權。核心不是從中國到杜伊斯堡的火車班列,而是即使非洲、中亞或東南亞的工業發展,都能構成為可能的多邊貿易;最終目標是促進全球繁榮。全球南方國家對這一點都持非常開放的態度。《一帶一路》倡議讓全球南方國家平等參與全球化。二十大決議,中國人民願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正是《一帶一路》的目標。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對中國的尊重超過了對美國的尊重,當然也超過了對歐洲前殖民大國的尊重。

自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活動已擴展到新的領域,尤其是在實體和數位基礎設施開發方面。

中國採用了一種以發展為重點的「雙贏模式」,替代美國主導的西方殖民模式。對於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夥伴而言,已經發現中國由國家主導的快速現代化新典範和雄厚財力極具高度吸引力,並認為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BRI》與範圍內絕大多數各自國家的經濟多元化藍圖是相容的,普遍深受歡迎。

高質化均一化的第一內需市場

未來中國會繼續積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並同《一帶一路》倡議發展聯動。也就是說,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未來新發展格局。

根據OECD核計與展望:中國內需市場規模,2017年與美國平齊相當;而在二十大後落實體現決議執行直到2049百年建政,屆時的可推計中國內需市場,將會是美國內需市場規模的三倍之大,更將成為中國得以加倍速吸收到更加廣泛的全球國際資金流入,同時也將使中國成為全球實物經濟與金融投資之目的地。

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發展優先方向將不改變,並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重點包括擴大內需、以創新驅動發展、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並將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經濟發展相關策略還包括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及增強本國化自主創新能力。

過去五年中國打贏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開始,未來30年的兩階段達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將做好「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省市之間的地方諸侯經濟保護主義,破除貧富之間、知識落差之間的地方隔閡蕃離,使全國各地域各種類型市場之間都能暢通順流,使得全國市場能夠真正整合為一,全國成為一整個均一化的內需市場。

二十大後中國為了要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必須堅持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優先發展,以能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現在,立基於新興產業科技和數位化變革,促進了全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數位化變革,尤讓環境建模和有效收割得以實現,為數字經濟向農業領域拓展,提供了新時代的莫大新機會。

高品質發展而非簡單強調高速成長是新要求,這體現在對綠色發展的重視上。這需要一個全系統的策略,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才得以真正有效提高中國大內需市場素質。

未來30年新征程上,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成長,並加速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左起:李希、蔡奇、趙樂際、習近平、李強、王滬寧、丁薛祥。(AP)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左起:李希、蔡奇、趙樂際、習近平、李強、王滬寧、丁薛祥。(AP)

製造業強權與齊備全球化供應鏈之發展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強國的崛起,正深刻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力;中國經濟的製造業競爭力已躍升至全球第二位(僅落後於德國)。

2000年,中國只有約10家世界500強企業。而在2020年,中國(含香港)的500強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美國(121家),登上數量最多國家榜首;中國的成功,正意味中國已是全球價值供應鏈的極關鍵環節。

中國還希望在發展高水準產業科技領域成為全世界的領軍者。中國迄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包括載人航太、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電腦、衛星導航、量子資訊、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高鐵系統、核電工程、基建工程科技等,另外,還有晚近最夯熱的電資通數位經濟的空海陸全延伸;這些領域方面的科技顯著領先,在未來30年新征程上,還要更加決意能夠繼續維持領先優勢,並在未來30年的兩階段達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持續更擴大優勢。

而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展聯動的「帶路基建關聯工程」的合作開發機遇方面:有衛生健康、減貧惠農、貿易促進、投資驅動、數字創新、電子商務、綠色發展、能力建設、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領域開展的基建關聯工程或基建周邊工程。

習近平已公開強調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未來30年中國經濟政策中的重要性;國內外資金亦正積極相應流入這些領域當中。根據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研究,中國在量子研究領域的投入,至少是美國的10倍;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註冊的專利數量是美國數倍。人工智慧的核心原材料是資料,對大資料的熟練運用對經濟發展具有很高價值;科技公司大可利用大資料進一步開發人工智慧產品。

對臺灣高科技產業界及高科技企業家而言,這不啻是歷史性莫大新機遇。

堅決遏制台獨的核心對臺政策之大挑戰

在面對二十大後中國經濟發展給予臺灣莫大新機遇的同時,臺灣經濟社會百姓,尤其是深綠獨裁掌政的蔡英文政府當局,更須要深刻認知,二十大後中國政治發展取向以堅決遏制台獨之核心對臺政策,所將給予臺灣施加的莫大挑戰。

在二十大黨章修正案的決議中,涉台部份文字提到: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二十大決議明確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持貫徹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反獨促統」,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而且認為,充實這些內容,將更有利於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有利於推動「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有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進步的普世新潮流新時代。

看了二十大後中國政治發展文件,可明顯感覺大陸對台方針與政策看似未變,但決策心態已變,中國領導人已然不再把臺灣當成是「中國的價值」,而是必須面對、處理的「中國負擔」;可以明確看出:兩岸關係本質已經改變,此後再沒有兩岸關係與中美台關係,祇剩中美大國博弈關係、台美關係與大陸對台工作。

尤其是二十大的習近平全面勝利,已預示出,臺灣的經濟重要性已將急劇下降,同時則將加劇並大大提高在臺灣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臺灣已然不再可能像過去一樣,自恃地略重要性,一味單方面「希望」大陸,應該「要先如何又如何善意對待臺灣」,才能贏得臺灣民心云云!而今臺灣社會更須要自求多福,千萬莫讓中國大陸確切認定「臺灣所做所為,損及國家安全」;可今天偏偏深綠民進黨選情不利,正在積極開始胡亂漫打「廣意的抗中保台牌」,繼續在全盤皆錯誤的了了有數「勇敢的臺灣人」道路上前進,誘引戰禍抵近。

面對習近平新任期的未來這新五年期間,恐怕時間早已不再站在臺灣這一邊。至盼身在臺灣島上無處可躲可避的2300萬人,都應該不分黨派、省籍、黨籍、年齡、性別,大家立刻從「避戰」「愛和平」開始,共同構築兩岸互愛相親。

恐怕這才是今天臺灣2300萬人該有的正辦,也才有可能共享經濟新機遇。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