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治國路向再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代宣告結束

2022-10-25 13:10

? 人氣

北京街頭的「中國夢」文宣。(美聯社)

北京街頭的「中國夢」文宣。(美聯社)

一向僵硬無聊的中共政治在二十大這樣一場木偶劇前後居然佐料很足:從會前傳言習近平下台,到閉幕式上有人架走了胡錦濤,再到新的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組成讓海內外眼鏡碎了滿世界。一些真正關乎中國走向與民眾命運的事情,好像反倒容易被忽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我看來,中共二十大的最大主題,在於事實上宣布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已經結束。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似乎怎麼估計都不過份;如果不理解這種重要性,那些背後蘊含重大政治意義的種種劇情,恐怕也就大都被看作花絮了。

中共治國路向的再轉移

人們知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治國路向,是中共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的。當時的官方說法是「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會議公報則明確說這是「華國鋒代表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決策」。1987年初胡耀邦下台,政局動盪,這時趙紫陽總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說法,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在中共十三大上被上升為「黨的基本路線」。1989年天安門鎮壓後,鄧小平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要一百年不動搖」,從那之後一直維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所謂「轉移」,意味著此前中共並不把「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上。在毛澤東時代,尤其在其後期,中共的治國綱領是「階級鬥爭」。

這次二十大,中共並沒有官式宣告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事實上,習近平在報告中也重複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說法。不過,僅僅這十個字而已,也僅僅說了一次而已,在三萬多字報告全文中的份量大約是三千分之一(你可以試試去習的報告中尋找這句話在哪裡——如果搭眼就能找到,你可以不必再讀本文了)。而且,習在二十大的各種場合還有多次講話,基本都在重複報告中的說法,但根據目前公開的文本,卻並沒有重複過這十個字。

其實,不必咬文嚼字,觀其大略更重要。第一,習近平宣布中國已經實現了小康。這意味著當年鄧小平所確定的發展目標已經達到;相應地,鄧時代的治國路向也成為歷史了。第二,習近平為中共確定的新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意味著不是只有經濟建設這樣一項「中心」工作;相應地,習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至少與「發展」並列為中心。第三,習的報告通篇突出「安全」,強調「鬥爭」。這意味著「鬥爭」才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首要手段。相應地,哪怕在經濟領域,對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說,「建設」也不再是「中心」路徑。

開展「偉大鬥爭」的「新時代」

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標誌著1970年代末以來大約四十年的那個時代的終結。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適應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勢必出現重大改變。事實上,這樣的重大改變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已經出現了,二十大不過是試圖展示中共全黨對這些改變的認可而已。

毛的中國實行國家所有製占主導地位的國家計劃經濟。毛後時代,因為改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逐步引進了市場機制。這個過程是艱難曲折的,而最大的艱難來自於下述悖論:中共既要藉助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又恐懼市場的社會政治效應挑戰它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通過1989年的血腥鎮壓,中共以暴力壓下了那種挑戰,把市場關在了專制政治的籠子裡。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力量增長,專制者時時擔心它會衝出這個籠子。習的二十大報告形容他們自己對此「憂心忡忡」,也算是難得的說了句實話。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則意在對這種威脅來個釜底抽薪,徹底馴化市場力量。

為了發展經濟,中共當年決定奉行親美外交路線。如鄧小平所說,那是因為「跟著美國走的,都富了」。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然要改變這樣的外交戰略;或者說,因為要挑戰美國,反過來也就不能一味講經濟,而要講「安全」、講「鬥爭」。當然,習不是沒有強調「對外開放」。但是,在「新時代」,這個「對外開放」的內涵已經與此前不同了:第一,它是要建立國際「統一戰線」來與美國鬥爭。「一帶一路」作為今天中國對外開放的旗艦項目,其中意味能與鄧小平當年到美國戴上牛仔帽、到日本猛讚新幹線的那種對外開放是一回事嗎?第二,即使仍然對美國「開放」,難道「開放」不也一樣可以是其中貫穿著「鬥爭」精神的嗎?

包括對台政策上在1979年初從毛的「解放台灣」改為「和平統一」,一樣也是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提出來的。台資、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而如果沒有這種政策改變,那是不可能出現的。現在,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大幅增長,這個貢獻不重要了。說到底,以中共的邏輯,即使台灣在經濟和技術上仍然是重要力量,那把它拿過來豈不更能掌握這種力量?而要拿過來,「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不就是最好的由頭、「鬥爭」不就是必需的手段嗎?

當然,如意算盤是這樣,現實挑戰卻堅硬如鐵。習近平知道這一點:他強調了民族復興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也預告了今後的「驚濤駭浪」。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怎麼加厚「物質基礎」呢?明明面對驚濤駭浪,為什麼還要這麼干呢?篇幅所限,下次再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