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結構轉型、全球動蕩 專家解析習近平新任期中國經濟的問題和挑戰

2022-10-24 12:00

? 人氣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左起:李希、蔡奇、趙樂際、習近平、李強、王滬寧、丁薛祥。(AP)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一中全會,最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左起:李希、蔡奇、趙樂際、習近平、李強、王滬寧、丁薛祥。(AP)

中共二十大舉行之際,面對疫情封控、結構轉型、全球局勢動蕩,中國經濟可謂陷入了一個多年未見的困境。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教授、中國經濟問題學者費多麗(Doris Fischer)對德國之聲分析了習近平下一個任期內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

德國之聲:縱觀對中共二十大的報導和中國領導人的官方表態,有關中國政府未來的經濟政策,您讀出了哪些信息?

費多麗:我的感覺是,這次會議上的表述基本上是延續過去5年所走的方向,提到的追求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完善市場監管、強調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這些都不是新的話題。這些表述同時也都很模糊,很難看出細節上有什麼變化。總之強調持續性,要求做的更好。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這些年來還沒有實現目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眼下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國內國外都有不少意見和不滿,包括對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

費多麗:現在中國經濟狀況--即便是跟自己過去20年的記錄相比,也相當糟糕。成長放慢,在清零政策之下,私營經濟、服務業、旅游業受沖擊,反復的封控讓很多小企業無法度過難關。防疫政策如果不改變,上述領域的情況難有改觀。盡管出口經濟表現還不錯,但消費、內需和進口不足,也是經濟疲弱的表現。

德國之聲:人們是否有理由推測政策可能會有一些修正?

費多麗:目前有著互相矛盾的信號。從黨代會上和人民日報的表述看,無法得出清零政策鬆動的期待。習近平的這一政策同時成了他個人正確性的象徵,讓中國政府走進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但我們同時也從非官方渠道了解到,有不少人希望,即便不是二十大之後,至少明年春季的兩會後會有鬆動,人們已經在為此做准備。

德國之聲:中國過去數年實行的一些推動重點產業的政策被認為相當成功,並具有遠見,受到全球關注。您如何評價?

費多麗:中國過去數年的工業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國在不少領域變得具有競爭力,包括在一些科技領域。中國希望在更多領域獲得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迄今的發展其實並未達到政府的期待。

電動車和太陽能產業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被奉為中國工業政策成功的範例。中國確實生產出了最多的電動汽車,但並不是技術上的領先者;光伏行業的發展也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投入了太高昂的政府資助。中國現在更有競爭力,一方面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私營企業有力發展的結果。

習近平任內的經濟政策明確強調, 不再一味追求成長,而是要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其背後的一個考量是,願意捨棄一定程度的成長率,來換取更好的政策效益、保持黨的權力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