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權威期刊《中國季刊》總編輯:海外學者越來越難打開中國大門、找到安全的研究環境

2022-09-05 16:00

? 人氣

我們發表過有關混合政體及香港管治之本質的研究。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香港從英國統治下的民主政體變成了中國大陸統治下的威權政體。事實並非如此,英國殖民主義從來沒有給過香港人民普選的權利。在「八九學運」後的十年裡,香港朝普選邁進了一些;香港的公民社會和政黨團體也在1989年後發展壯大,成為推動普選的力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當前香港社會展現出的專制統治,尤其是香港《國安法》頒布後的治理方式,和英國統治時期並不一樣。兩者在保障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等方面非常不同。香港此前已經建立了一些重要制度,特別是在「六七暴動」以後,這促進了對自由權利的保障。我認為學者的一項工作就是把歷史視角帶入到香港研究中。

除了混合政體,還有學者研究香港民眾抗議的類型或本質,比如多少人參與了「反送中」運動,參與者是否主要來自中產家庭,以及是否有更廣泛的階層參與其中等等。

很明顯,關於香港的研究是以社會運動為主,但我認為這種情況會改變。未來幾年裡,研究者會更加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香港學界擔憂《國安法》會對研究帶來什麼影響,也擔憂香港政府在大學管理方面的影響力不斷增長,這會對機構自主權帶來什麼影響。

有關台灣,「一個中國」的問題仍舊非常重要。我們即將出版一組文章,包括七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

關於台灣,我們還看到研究民眾投票行為的文章,以及關於兩岸關係、政治腐敗問題,等等。

BBC中文:不同地區的學者對於中國研究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偏好?

普林格爾: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一會兒,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根據我的觀察,英語還是一種霸權語言,用其他語言寫作的不如英語多。很遺憾,但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情況。

中國正在與一些國家合作,比如安哥拉、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南非、巴西、阿根廷、斯里蘭卡、印尼等等,這會發展出更多元化的全球學者。我很希望《中國季刊》能在中國研究領域多元化中發揮作用。

比如來自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學者,對中國投資如何影響非洲大陸的發展感興趣;巴西學者則熱衷研究中國資本與當地大豆種植之間的關係。

在美國,關於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這方面仍有大量研究。美國學者對中國人權、法治和知識產權等話題也很感興趣;歐洲和英國也是如此。這些國家的學者還關注中國在各領域的投資會帶來什麼樣的全球影響。

因此,不同國家的學者對中國研究領域感興趣的話題是否有差別?有。但這取決於中國研究在該地區的發展程度。

印度這幾年間有關中國研究的水平和規模突飛猛進;巴基斯坦則開始進行有關中巴經濟走廊的研究。這些國家的學者在此領域發表的論文會不會增加?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我認為遲早會增加,這是好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