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全球前20名的邀功與全球倒數第5的實況

2022-08-29 06:50

? 人氣

另一個報喜不報憂的謊言

對疫情的選擇性揭露,當然不會是政府唯一的報喜不報憂。以閣揆蘇貞昌於今年5月揭露的施政成績單為例,最亮眼的兩個數字是110年經濟成長率高達6.57%,而且人均GDP達到3.3萬美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乍看之下,台灣人應該享受了1個「肥年(fat year)」,但熟悉總體經濟的人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誤解,因為6.57%的經濟成長當中,有3.92%是來自於民間投資,1.85%來自於貿易順差,兩者合計貢獻了經濟成長的88%,但這兩者與多數民眾的荷包卻沒有密切的關係。

同理,人均GDP衝到3.3萬美金,除了GDP的成長之外,還必須歸功於台幣升值,對美金匯率從29.58上升到28.02,相當於升值了5.62%。另外,110年總人口減少了18.6萬人,相當於減少了0.8%,也讓人均GDP增色不少。

更重要的是,真正攸關多數民眾荷包的,不外乎每月薪資所得和年度家庭可支配所得,那麼這兩個經濟指標究竟如何呢?

答案是「非常難看」!雖然經濟成長數字很漂亮,但平均每人每月名目總薪資僅上漲3.01%,扣除物價上漲後僅成長1.03%。扣除各種不固定獎金與收入之後更難看,平均每人每月名目經常性薪資僅上漲1.92%,扣除物價上漲後的甚至出現0.04%的負成長。

110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更難看。雖然平均每戶名目可支配所得達到109萬元,但成長率只有1.01%,扣除物價上漲後的實質成長率呈現負數的 – 0.93%。若改用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則名目可支配所得僅成長0.06%,實質成長率同樣是負數,達到 – 1.86%。換言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在過去這一年「變窮了」!

資訊不對稱下的現實

經濟學家用「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etry)」來解釋「報喜不報憂」的行為——擁有較完整的資訊的當事人,可以選擇性揭露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並隱瞞對自己不利的資訊,欠缺資訊的當事人則因為無從判斷是非而受到影響操弄。

目前廣為股市投資人熟知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針對資訊不對稱來謀求對策,從歷史悠久的會計師查帳到近年才引進國內的獨立董事,都是按理有助於嚇阻「報喜不報憂」的機制。同理,隨著民主制度的發展,從三權分立到新聞與言論自由等機制也相繼成為理所當然。

不幸的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機制都可能在人為因素下崩毀。例如,董事會成員可能因為「不擋人財路」甚或「狼狽為奸」,從而將特定治理機制踩在腳下。又如,包括台灣等民主學步國家在內,選民經常因為特定因素而「幫親不幫理」,讓民主制度的終極制衡機制消失。

以前述的實際防疫績效和經濟成就而言,正常人都不可能無愧於心的宣稱,台灣防疫績效或經濟成就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台灣社會不正常的意見領袖非常多,而媒體似乎飢不擇食,經常盲目的「有聞必錄,複製貼上」,因此民眾必須花費數倍於歐美國家人民的時間精力,才可望不被影響操弄!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