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東南亞「台豬事件」中那些離鄉背井的求職民眾

2022-08-26 06:50

? 人氣

立委林俊憲召開「柬埔寨受害者現身說法,立委齊呼籲行政院成立專責小組」記者會,圖為受害人。(資料照,蔡親傑攝)

立委林俊憲召開「柬埔寨受害者現身說法,立委齊呼籲行政院成立專責小組」記者會,圖為受害人。(資料照,蔡親傑攝)

一如既往,只要發生涉及中央政府執政能力的事件,就必定會出現大量的「洗腦風向文」。在東南亞「台豬事件」當中,很明顯的吹起3個風向,其一是閣揆蘇貞昌和外交部長吳釗燮用「一帶一路遺毒」牽拖到中共,其二是大量網友鼓掌叫好的譴責受害者「又貪又笨」,其三則是桃園市前議員王浩宇等人所言的「受害者9成以上知道自己要做詐騙」,以及「救回來的是詐騙慣犯」等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3個風向具有一個共同點:藉由牽拖中共或譴責受害人,來掩飾政府的無能,甚至讓蔡英文政府可以名正言順的躺平。其中,第1個風向不值一哂,純屬無憑無據的牽拖,引用某位網友所言的「新南向政策遺毒」回敬就水落石出。

第3個風向可以用一句回問戳穿:「你是怎麼知道的?」按理,必須把遠赴東南亞的民眾全部找回來,在其中進行大樣本隨機抽樣(按照初等統計學教科書定義為30人以上,而按照學術研究慣例則是200人以上),然後用深度訪談或綁上測謊器等方法,才可望獲得初步的推斷,而且還必須承認測謊器仍有5%左右的錯誤率,深度訪談的正確率更低。

然而,第2個風向卻涉及複雜的社會經濟結構,無法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因此,本文只針對那些受到高薪引誘,選擇離鄉背井赴東南亞的求職民眾,而分析過程則會涉及政治人物瞭然於心,優勢族群視而不見,以致於多年來始終避而不談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受高薪引誘≠又貪又笨

首先要澄清的是,受到高薪引誘並不等同於又貪又笨,例如台灣上市公司平均薪資最高的是半導體業,不乏平均年薪達到200萬以上者,那麼想要進入半導體公司任職就是又貪又笨嗎?這只是百分之百正常的人性本能罷了!

即使拿出柬埔寨人均GDP只有1624美元的事實,也不能與又貪又笨畫上等號。理由很簡單:正如同台灣半導體業的平均薪資遠高於其他行業,各國都有行業與職業薪資高低不等的現象,人均GDP並不構成絕對限制。例如早在40多年前我還是大學生,台灣人均GDP剛突破2千美元之際,一位暑假實習歸來的學長就對全校公開宣示,遠洋商船的船員每個月都會「數錢數到手抽筋」!

關鍵在於,根據媒體報導,台豬事件中大部分誘騙手法都是宣稱「博奕業徵才」,而求職者無從正確研判博奕業能否提供這麼優渥的薪資——台灣沒有博奕業薪資統計資料,但是在民眾心目中,博奕業是很賺錢的,不談澎湖可能開放博奕時那些蜂擁而來的財團,和十萬火急派教師赴海外學習博奕管理的技職院校,就拿台灣彩券公司來說吧,不但養活了2百多名員工和5千多家投注站,去年可分配盈餘還達到302億。

如果求職者擁有足夠的見識,先行上網查詢國外博奕業的薪資統計,那麼上當受騙的可能性自然大幅降低。例如,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21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博奕從業人員平均年薪僅3.7萬美元,而屬於基層的客服人員甚至不到3.2萬,因此「月領10萬台幣(相當於年薪4萬美金)以上」多半是騙人的誘餌。

然而,台灣社會有幾個人會知道美國勞工統計局提供這麼詳細資料?甚至,有幾個人會到政府網站去查閱國內各行業或職業的薪資統計?半個世紀以來不斷有大人物批判台灣的「文憑主義」,也倡議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但結果呢?台灣人確實化解了「數位落差」,學會上網找資料,但排除追劇、購物、看新聞、看帥哥美女、上PTT聊天打屁等等之外,最常見的應該是用「複製貼上」完成各種報告甚或畢業論文吧——而且學生和在職人士都是這麼玩!

博一博?不足取法但人同此心

同樣不應該譴責的是「博一博」的心態。在追求高薪但不足以判定對方能否履行承諾之下,最後決定離鄉背井遠赴東南亞,其中當然涉及「博一博」的心態。然而,這也是百分之百正常的人性本能,類似於當年勇渡黑水溝來台拓荒的先民,只不過他們賭得太大了,沒有考慮到「回不來」的可能性。

台灣社會每天都有許多人在進行某種形式的賭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股票操作。例如,寂寞了10餘年的航運股,在新冠疫情衍生的全球報復性消費與投資中,掀起了「搶當航海王」的熱潮,但不旋踵就面對「超漲」的問題,3個月之間長榮海運股價從233元跌到85.5元,一路上出現無數「跳船逃生的水手畢業文」——不論從基本面或技術面而言,百元以上的長榮都是不宜介入,但就是「博一博」的心態把股價炒到233元!

其他股市範例很多,例如我們稍作搜尋,就必定可以看到投資顧問業者以每月15%或以上的報酬率招攬會員,年復一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受騙上當,但這門生意從來沒有斷絕過,民眾同樣是抱著「博一博」的心態支付一大筆錢入會。

這些範例通常都玩得不夠大,即使全部虧光也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但我們身邊確實有人玩得太大。我的一位好友就是如此,他在台北市的一所私立大學任教,但每月7萬多的死薪水無法讓他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因此孤注一擲大玩期貨,結局是本金蒸發之餘還虧欠了數百萬,最後被迫厚著臉皮低頭求人,全部親友掃一遍,能借多少算多少!

經濟成長≠實質薪資與所得成長

因此,我們所應該做的不是譴責那些遠赴東南亞求職的同胞,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台灣人均GDP已經超過3.3萬美金,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界定的高所得國家(high income countries)當中足以名列中段班,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決意離鄉背井的冒險博一博?別忘了,「台豬」一詞源自於「中國豬」,而後者是源自於清朝末年(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大量貧窮的華人勞工赴美國舊金山簽約賣身,當時俗稱為「賣豬仔」。

第1個問題是總體經濟數字和個人或家庭的收入根本不能劃上等號,因此蘇貞昌在今年520宣布的經濟成績單,對許多個人或家庭毫無意義可言。

以去年經濟成長率6.57%為例,乍看之下台灣社會每個人的口袋應該都豐厚不少。但同樣是總體經濟數字,明眼人會告訴你,去年的平均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提高1.0%,而中位數甚至只提高0.1%(代表幾乎有一半的家庭可支配所得毫無增長),而在此同時,構成大部分個人或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薪資所得,在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方面僅成長3.01%,扣除不固定獎金和加班費等項目後的經常性薪資甚至只成長1.92%。

去年平均物價上漲1.96%,而經濟成長率已經扣除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因此以經濟成長率而言台灣確實更有錢了,但是以每月經常性薪資和平均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而言,我們的實質薪資與實質家庭所得卻是倒退的,換言之就是薪水階及其實變窮了!

表1列出了過去15年(96到110年)部分經濟指標的對照。顯而易見的是,以扣除物價上漲的實質薪資與所得而言,過去15年大致處在停滯狀態,遠遠趕不上整體經濟的成長,高官政要可以用經濟成長數字邀功,但完全無助於民眾荷包的豐厚飽滿。

表1 過去15年部分經濟指標對照(作者提供)
表1 過去15年部分經濟指標對照(作者提供)

那麼,為什麼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高達6.57%呢?這就是第2個問題了。從「需求面」來看,GDP等於民間消費、投資(含存貨增減)、政府支出、和貿易順/逆差這四者的總合,而去年6.57%的經濟成長率當中,民間投資(含存貨增加)就貢獻了4.34%,貿易順差貢獻了1.85%。

雖然個人薪資或家庭所得也會反映在民間投資和貿易順差當中,但所佔比例不高,因此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看起來很漂亮,但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於薪資或所得的成長。換言之就是,個人和家庭無法分享到多少經濟成長的果實。

用「要素所得」來觀察更清楚,但截至本文定稿為止,去年的要素所得統計尚未出爐,因此以109年的經濟成長率3.36%為例:代表資本回收的「固定資本消耗」增加了3.59%,代表投資報酬的「營業盈餘」成長了11.52%,而代表薪水階級收入的「受僱人員報酬」只增長2%,因此薪水階級必須兼具業主或股東的身分,才有可能充分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當然,在經濟衰退時,營業盈餘的衰退也會大於受僱人員報酬的減少。

行業、公司、與個人社經地位差異

薪資或所得趕不上經濟成長固然重要,但更大的問題出現在行業、企業、與個人社經地位的差異上。這三者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本節先提示具體數據,然後再深入說明。

表2呈現了部分行業去年的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過去15年的實質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成長率,以及去年員工人數佔全體勞工(不含軍警公教)的比例。如紅色字體部分所示,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行業間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差距都達到1倍左右,而實質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成長率那一欄則顯示,除了住宿餐飲業之外,其他行業的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都低於1%,部分產業甚至呈現負數。

表2 過去15年部分產業薪資及其成長率對照(作者提供)
表2 過去15年部分產業薪資及其成長率對照(作者提供)

企業之間的薪資差異無法用單一表格顯示,因此我以薪資最高的上市半導體業110年薪資資料為例,點出部分業者平均年薪的巨大差異。如表3所示,雖然都是半導體業的上市公司,但其非主管職全時員工平均年薪差距可能高達5倍以上。

表3 部分上市半導體業者非主管職全時員工薪資對照(作者提供)
表3 部分上市半導體業者非主管職全時員工薪資對照(作者提供)

個人社經地位的差異同時表現在教育、職業、和所得等方面,同樣無法用單一表格顯示,因此表4分別左側列出教育對家庭所得的影響,右側則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例,指出職業對經常性薪資的影響。不難發現,教育和職業這兩者都會影響到所得或薪資,而且影響巨大。

表4 教育和職業對收入影響:以110年資料為例(作者提供)
表4 教育和職業對收入影響:以110年資料為例(作者提供)

低社經地位者無奈的現實

以上分析扼要簡化為3點。其一,對薪水階級而言,過去這段期間堪稱是「失落的15年」,雖然經濟持續成長,人均GDP甚至進入高所得國家的中段班,但以經常性薪資或家庭可支配所得而言,大致上是處於停滯狀態。

其二,各個行業、企業、和職業之間薪資差異很大,因此政府公布的整體和行業別平均薪資或所得資料,對個人或家庭的參考價值仍相當有限,當事人必須進一步搜尋更詳盡的訊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於個人受制於教育、能力、興趣、乃至於地理區域等因素,通常很難突破轉換行業或職業所面臨的障礙,因此即使得知某個行業、企業、或職業求才孔急且待遇優渥,也未必能夠掌握這類「良禽擇木而棲」的機會。

最後這個問題對低社經地位者尤其重要。試想,欠缺適當的教育,沒有亮眼的職場經歷,即使進入半導體業又如何?通常就是擔任表4右下方的服務/銷售人員、操作組裝人員、或基層技術/勞力工等相對低薪的工作,能夠實現浴火重生,轉型成為「電子新貴」的夢想嗎?

讓年輕人無望而躺平的房價

如果只是薪資或可支配所得偏低,那麼還可以效法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的勤儉精神,或遵循基督新教工作倫理(Protestant work ethic)當中努力工作並減少遊樂的教條,一輩子過著勤勞但清苦的生活。然而,即使不考慮自己和子女的社交生活,除非你已經完全擁有一間住宅,否則這個抉擇在台灣就行不通。

根據台灣房市歷史最悠久,以純住宅成屋為對象的信義房價指數,從96年到110年,台灣房價平均上漲了146%,相當於平均每年上漲6.18%。對照表1可知,台灣房價上漲速度遠高於經濟成長率(包括未經物價調整的名目經濟成長率),遑論遠遠落後於經濟成長的薪資與所得成長了。

《遠見雜誌》日前以「薪窮族追不上房價」為題,指出去年全台平均房價已經達到1159萬元,相當於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的10.6倍,代表普通家庭必須不吃不喝10.6年,才可以完全擁有一間普通的住宅。但這個數字其實明顯低估,若改用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來計算,則結果提高到12.48倍,代表有半數的家庭必須不吃不喝12.48年或以上,才可以完全擁有一間普通的住宅。

我們可以用貸款買房,因此改用比較符合現實的狀況分析。以110年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4.32萬,自備款3成,20年期貸款且年息3%計算,單薪家庭必須不吃不喝6年8個月才能籌足自備款,然後每個月本息平均攤還金額達4.5萬元,超出了每月的經常性薪資——總之就是那句話:買不起!

自有住宅不但是多數人一生當中最大筆的支出,更是許多男性討老婆的先決條件,和許多女性點頭願嫁的必備要求。然而,一位收入正常的薪水階級,卻必須面對買不起住宅,五子登科無望的人生,遑論那些社經地位處於劣勢的族群了。

斜槓、被動收入…別說笑了!

看人挑擔不吃力,必定會有人主張「拼下去」,包括兼差(moonlighting)、斜槓(slashie)、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等等,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的。開玩笑,除了精神與體力可能無法承受外,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找到適當且收入優渥的第二份收入。

以近年在股市相關報導中崛起的「不敗教主」為例,他能夠「每年躺領200萬」,固然有不亂買(英文buy的諧音)非必需品的因素,但還必須搭配好幾個條件,包括教職收入優於工商業平均薪資,而且相對自由,可以尋求其他財路,配合其文筆而撰寫多本技職教科書,加上謹慎理財而累計了3千萬以上的財富。其他勵志範例也多屬類似,不太可能輕易複製的!

正如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分享《大亨小傳》的那句話:「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你身上的優勢」,遠渡重洋赴東南亞求職的民眾,包括屏東原住民立委伍麗華團隊救回來那10幾位原住民,多半應該是心中有夢但身具劣勢的族群,我們可以不以為然,但譴責他們又貪又笨就太過了,若因為支持蔡英文政府而譴責他們更是其心可誅。

雖然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他們不就是投胎技術太差,家庭環境不夠好,遺傳基因不夠強,導致他們努力的終點只是眾多二代的起點。享受父祖輩餘蔭的官二代、富二代、強二代、啃老族等等,以及選擇這輩子躺平的其他年輕人,可以從他們懵懂的「玩太大」當中記取教訓,但沒有立場譴責他們的「博一博」。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