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中國秩序─軍事與經濟的削弱戰略:《長期博弈》選摘(5)

2022-09-04 05:10

? 人氣

削弱中國秩序的戰略,要針對中國在區域與全球層面建構的主要「控制型態」,試圖以不對稱的方式來應對。一般而言,美國行使削弱戰略是有優勢的,因為要破壞秩序總是比建立與維持秩序容易。圖為美國總統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削弱中國秩序的戰略,要針對中國在區域與全球層面建構的主要「控制型態」,試圖以不對稱的方式來應對。一般而言,美國行使削弱戰略是有優勢的,因為要破壞秩序總是比建立與維持秩序容易。圖為美國總統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削弱中國秩序的戰略,要針對中國在區域與全球層面建構的主要「控制型態」,試圖以不對稱的方式來應對。整體而言,美國的戰略應是暗中破壞中國在區域建立秩序的成效,其中部分手段是削弱中國行使權力的效果,並且對那些可能被收編到中國秩序的國家賦予更多能力,讓它們能維持一些不受北京控制的力量。在全球層面,類似的戰略也能派上用場,但美國的作為必須擴展到針對全球體系次結構的競爭,包括金融、科技、資訊和多邊機構等領域。一般而言,美國行使削弱戰略是有優勢的,因為要破壞秩序總是比建立與維持秩序容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軍事上的削弱戰略

投資不對稱的拒止武器:第一次波灣戰爭後,中國開始以成本更低的不對稱武器挑戰美國昂貴的戰力投射平台。中國的作為有時稱為「反介入/區域拒止」,包括使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飛彈、感測器、制導及其他意在阻擋(美國在東亞的)行動自由的科技」。美國越來越願意借鏡中國的做法,並追求同樣的拒止能力,讓中國的行動自由也受到阻撓─有人將這種作法稱為「拒止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或實現「無人海」(No Man’s Sea)的狀態,亦即沒有任何一方能成功控制第一島鏈的水域或島嶼,也沒有任何一方能在第一島鏈發動兩棲作戰。

美國有精熟的技術可發展這些戰力,而且對於這種作法的大致輪廓已有共識:長程精確打擊能力、無人艦載攻擊機、無人水下航行器、具備大型飛彈有效負載的潛艦、高速打擊武器、水雷作戰能力等都將是重要的優先事項。這些戰力不那麼容易受到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手段的攻擊,也會讓中國在台灣海峽或東海、南海更難實施兩棲作戰,且成本低於中國實施兩棲作戰須仰賴的昂貴資產。

協助盟國與夥伴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美國也應該為盟友和夥伴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武器,藉此遏制中國的強硬姿態。這方面的努力可能集中於台灣、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度—這些對象都可使用與中國阻止美國海軍干預同樣的能力,付出的成本低於中國在兩棲作戰或海上拒止方面的投資。這些戰力的成本或許不高,但中國的鄰國若無美國幫助,不太可能迅速採用。華府也必須幫助這些國家提出與「傳統謀略和領土防禦」不同的新作戰概念,可能側重於「區域拒止、長程火力、網路攻擊、電子戰、縱深移動防禦系統」。

美國要做的可能包括聯合兵棋推演、演習和觀念發展;協助發展和演練在競爭環境中鎖定目標所需的指揮、管制、通信、情報、監視、偵察能力(即C4ISR);支援建置水雷、機動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陸基反艦巡弋飛彈、潛艦、水面和水下無人艦艇。這些作為將使中國在成本比率與戰爭趨勢上處於不利地位,它在軍事脅迫與戰力投射方面的昂貴投資也會較難收效。

1987年,一艘伊朗海軍船艦載運水雷在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活動(AP)
美國要做的可能包括支援建置水雷、機動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陸基反艦巡弋飛彈⋯⋯。這些作為將使中國在成本比率與戰爭趨勢上處於不利地位。(資料照,AP)

破壞中國建立海外基地的高成本努力:美國可以削弱中國建立海外基地與後勤設施的成效,且付出的邊際成本低於中國取得這些設施的成本。這種作法也可以加入借自中國戰略的元素。北京以往利用區域機構來制定準則,或對美國的活動與基地設置提出疑慮,華府也可以效法,對中國可能在柬埔寨或其他地區建立設施表示擔憂。華府也應向那些正考慮讓中國建立設施的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發出警示,提醒他們這些基地可能成為攻擊目標。

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與外交官通常不願明講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從中國的海外基地發動對美軍的攻擊,將使這些設施暴露於危險之中。美國也可以和盟友夥伴合作,支付工程移轉費用或基礎建設費用,以阻止這些國家允許中國建立設施。雖然這些補償的總金額可能高於中國的投資,不過是由美國的盟友與夥伴共同支付(也許可列入基礎建設支出),因此也是一個採用不對稱手段的機會。

經濟上的削弱戰略

要求將「一帶一路」倡議擴大為多邊計劃並且制度化,讓中國難以進行政治施壓:就如同中國以往將中美貿易制度化,藉此防止公然的經濟脅迫,美國要求將一帶一路計劃多邊化與制度化,可以限制北京主導合約條款的能力,代價又低於以對等貸款方式和北京競爭。一帶一路的危險之處在於它的不透明與它產生的影響力。反之,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多邊化,並參與共同投資一帶一路,藉此換取計劃股權,或規範參與方遵循高標準,並要求提交關鍵事項報告,可防範這些計劃出現令人遺憾的結果,並讓區域各國在這些交易中擁有發言權、使交易具備透明度、並讓北京難以進行政治施壓。例如,在斯里蘭卡無法償還興建漢班托塔港的十億美元貸款時(從這座港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來看,這筆貸款的金額已相對較低),中國國企就取得該港九十九年的租賃合約。

如果其他國家也持有漢班托塔港計劃的股權,或擁有對九十九年租約的否決權,應該能阻止這種結果。此外,如果中國拒絕與他國合作實現一帶一路計劃的多邊化,將進一步傷害一帶一路倡議的可信度,也坐實了美國認為中國的終極目標往往與政治有關的看法。況且,改善基礎建設本就有助於亞洲國家成為製造強國,也能讓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開發中國家。

為合作夥伴提供評估中國融資的相關訓練:在開發中國家,許多國家對於重大基礎建設計劃中必要的盡職調查(due deligence)缺乏經驗,讓它們與中國實體進行貸款與投資相關談判時居於劣勢。美國應加強協助訓練外國政府官員,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這類合約訂定事務,避免常見的陷阱,並了解安全方面可能牽動的影響。美國應維持一組專家團隊(包括經濟學家與外交官,尤其重要的是律師與發展專家),可派往國外「審視合約,對不良合約提出警示,並且讓該國有更充分的能力和中國機構和企業達成更好的條件」。

利用資訊空間打擊中國在國外的政治腐敗行徑:在一帶一路計劃中,中國國企和投資機構會與第三世界國家的政要達成貪腐交易,例如馬來西亞、吉布地、柬埔寨、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厄瓜多、赤道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及其他多國─有時會以取得資源或軍事使用權作為交換條件。在很多情況下,中國的政治影響力是靠著外國領導人與中國企業之間的貪腐合約維持的。要阻撓中國在這些國家萌芽的政治影響力持續擴大,利用媒體報導是一種成本頗低的手段。揭露中國行賄的媒體報導,已破壞了中國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國試圖建立的計劃與人脈關係。美國只做了相對不多的努力就揭露了這些腐敗行徑,對於成本遠高於此的一帶一路建設計劃產生巨大影響。

美國應協助各國的新聞從業人員具備更多能力或資金,最好是透過第三方非營利機構來維持獨立性,藉此在全球多個「媒體沙漠」中提供其他的媒體選項。努力確保這些國家的人民能上網並使用社群媒體、擴大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和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的閱聽受眾、資助外國取得西方通訊社服務(美國在太平洋島嶼就是這麼做)、並協助制定對中國投資外媒的限制規定,這種種努力都能帶來改變。

社群媒體推特與臉書限制拜登相關爆料新聞,遭批言論審查、言論警察。(AP)
努力確保這些國家的人民能上網並使用社群媒體,並協助制定對中國投資外媒的限制規定,種種努力都能帶來改變。(資料照,AP)

向盟國與夥伴提供其他融資選項:美國無法也不應該對北京選擇支持的每一項建設計劃提出反制作為。美國應與盟國和夥伴合作,資助其他選項來替代一帶一路中最具戰略潛力的建設計劃(例如軍民兩用港口、海底電纜、機場等),或努力將原本僅由中國提供的資金多邊化,確保美國在這些計劃中占有一席之地。

反制中國收購和偷竊技術:中國試圖在技術上「趕超」西方,雖然有一部分是由國內投資與研究來推動發展,但很大一部分還是試圖利用美國金融市場、大學和企業的開放性來加速中國的科技發展計劃。雖然許多人認為美國與中國競賽時,只要「跑得更快」就好,但如果中國是抄捷徑到達終點,跑快一點也得不到什麼好處。首先,在金融方面,美國已採取措施,限制對美國企業的掠奪性投資。這些措施可擴大到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審查程序以外(目前該委員會的案件仍以自願提交為主),且應納入更宏大的目標:促進企業透明度,讓外國參與者難以利用債權轉手與空殼公司。

其次,在大學方面,必須限制那些和解放軍相關大學有關聯的中國公民進入美國的大學,但同時也要設法繼續吸引並留住最優秀的中國研究人員—他們絕大多數都希望留在美國。要做到這些,必須大幅擴充司法部的資源;縮小聯邦調查局(FBI)內部的中文能力落差;為調查人員提供更多技術知識;強化簽證審查;更妥善利用開放資源;以及(非常重要的)政府、大學、企業之間要針對間諜活動風險大幅加強合作。此外,美國需要更多制度上的資源,對先進產業實施更靈活有效的出口管制,禁止企業為了短期財報數字而拱手交出美國技術。美國還應該制裁那些從技術偷竊中得利的企業。

*作者杜如松(Rush Doshi),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中國事務主任,是拜登政府中研擬中國政策的首要幕僚,同時也是「布魯金斯中國戰略倡議」(Brookings China Strategy Initiative)的創立主任,以及耶魯大學「蔡中曾中國研究中心」(Yale’s Paul Tsai China Center)研究員。過去他曾任職於拜登與柯林頓政府的亞洲政策工作小組。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長期博弈:中國削弱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大戰略》(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