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裴洛西堅持訪台是對台灣民主的堅定支持,可嘆的是,裴洛西固然成功寫下她個人「政績」,卻為台海局勢留下更不穩定的伏筆,不但凸出兩岸戰力消長,更可能是兩岸民心疏離的關鍵分水嶺,「武統」可能性的墨跡從過去隱而不現,此刻則在對岸埋下一顆深不可拔的種子,台灣危機不因裴洛西離境而結束,相反的,誠如《經濟學人》分析,一切只是個開始。而台灣,一時半刻找不出緩解之道。
公關遊說經費愈高,兩岸關係愈嚴峻
說來諷刺,八月四日適逢中國人的「七夕」,彼岸一方面放送幸福和諧的「中國式的浪漫」(七夕晚會),一方面則雄壯威武的釋出「圍島軍演」的成果;一天之內,軍演可以從六區加到七區,演習時間說延長就延長到八日,第一天宣布演習成功,試射飛彈全部命中標的,解除相關海空域禁航,飛回一架台北到福建的航班後,台灣還要面對四天的惶惶不安。
外交部嚴斥網民揭露過去四年透過蓋哈特公關公司遊說多達十六次,金額高達三百一十五萬美元(九千四百萬台幣),不計月付公關公司二萬二千美元,是「憑空捏造絕非事實」;美國國會遊說屬公開資訊,帳目擺在那裡,藏都藏不住,持平而論,台灣外交處境艱難,透過公關公司遊說早已行之有年,而耗費在遊說的公關機密費用,愈來愈高─與我外交空間日漸逼仄成正相關;舉例而言,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前,外交部每年花費在公關公司的預算不過十到二十萬美元,為了前總統李登輝的訪美,以三年合約每年一百五十萬美元聘雇卡西迪公關(錢復回憶錄卷三),重點是:當年這筆錢透過的管道是台綜院而非外交部─簡單講,非政府常編預算。
巨資遊說,還是有用的,一九九五年李登輝成功訪美,寫下他個人聲望的最高峰,迎來的就是隔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公關遊說就此成為我推動外交繞不過的例行業務,至於後來「鞏案」和台綜院代墊款牽扯不清的「弊案」,則是後話;前總統陳水扁每次出訪要過境美國,都是一筆公關遊說費用,接下來的馬英九與蔡英文也不可免,差別只在花費金額多寡,及結果利弊輕重─這也與兩岸關係是否嚴峻成正比。
總統出訪議長來訪,迎來的都是飛彈
對比二十五、六年前後,「第三次台海危機」與「第四次台海危機」(這次),都是花了巨資迎來了飛彈,前者是總統出訪,出於主動;後者是外賓來訪,是主動邀訪還是被動被訪都說不清楚,活脫脫人在家中坐,飛彈天上來,而我們甚至不能說一句「不來行嗎?」畢竟裴洛西是站在「民主的道德制高點」,北京不能對國外高層官員訪台退讓一步,台灣總統出訪已難,又豈能退讓到訪賓來訪都要看北京的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