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帶來的創造性破壞,會降低所有人的生活水準:《綠色精神》選摘(3)

2022-08-09 05:10

? 人氣

網際網路建立起一個吸收眾多使用者的架構,卻同時帶來相容性、壟斷、壅塞等問題。示意圖。

網際網路建立起一個吸收眾多使用者的架構,卻同時帶來相容性、壟斷、壅塞等問題。示意圖。

網路問世後,出現了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外部性。它的基本概念如下。許多產品本身沒有什麼用處,只有在與其他產品或其他人一起使用時才能產生價值。網路就是這樣的產品:網路透過一個系統連結不同的人。在早期,重要的網路包括實體連結,像是電訊系統、輸電網、管線和道路。今日,愈來愈多網路是虛擬的,像是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電腦軟體,或是使用同一種語言(如英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理解網路的本質,你可以想想,如果沒有加油站網,你的車子可以開多遠,又或者,如果你是唯一的手機使用者,你的手機價值幾何。同理,信用卡和提款卡之所以有價值,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許多地點使用。臉書之所以能風靡大眾,也是因為用戶可以與他人形成網路,而使用臉書的人愈多,利益就愈大。

網路是特殊財,因為顧客不只從自己使用財貨受惠,也自採納該財貨的人數獲益。這就是所謂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財貨或服務的使用者因為使用者增加而得利或受害,就會形成網路外部性(分別為正面外部性和負面外部性)。

我有一支電話,我可以和每一個有電話的人聯絡。因此,我加入這個網路會對其他人產生正面外部性效應。許多大專院校之所以對所有學生和教職員一律提供電子郵件信箱,原因就在此:電郵服務的價值會因為每個人都參與而增加。

網路有時候也會引起負面外部性。你可能曾經在高速公路遇到嚴重壅塞的交通,陷在車陣裡動彈不得。又或者,你曾在擁擠的飛機跑道上枯等,因為空中航道已經滿載。有時候,電腦網路也有過載問題,人員服務速度因此減緩。這些都與臉書和電話的例子相反,因為道路這種網路,愈多人使用就愈沒有吸引力。

經濟學家已經發現網路市場的許多重要特質。第一,網路市場會「傾斜」,也就是均衡會倒向一個或少數幾個產品,形成贏家通吃或少數割據的局面。因為消費者喜歡與他人系統相容的產品,均衡往往會朝向勝過對手的單一產品靠近。一個重要例子就是微軟Windows 系統:它之所以能成為主流系統,部分原因就是消費者想要確保他們的電腦能執行所有的現成軟體。今日,Windows 系統在桌上型電腦作業系統的市場占有率超過80%。

第2個有趣的特質是,在網路市場,「歷史很重要」。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電腦所使用的QWERTY 鍵盤。你可能會很疑惑, 字母排列如此奇特的組合, 怎麼會成為鍵盤的標準。

QWERTY 鍵盤是19世紀的產物,當時使用的是有實體按鍵的手動打字機。鍵盤在設計上刻意把常用鍵(像是E 和O)區隔開來,以防止卡鍵。

等到電子輸入科技問世之時,已經有數百萬人在QWERTY鍵盤的打字機上學打字。以更有效率的設計替換QWERTY 鍵盤,不但成本昂貴,而且難以協調。因此,在今日的英語鍵盤上,字母的排列仍然維持過時的QWERTY 組合—我現在用來寫作本書的鍵盤也是。

QWERTY 鍵盤的例子顯示,網路效應強大的科技可說是極度穩定。這一點對於環境議題有重要的影響。美國的汽車文化(以及現存的汽車、道路、加油站與住宅所構成的網路)根深柢固,難以破除而有利對環境更親善的選擇發展,像是密度更高的城市與改良的大眾運輸系統。其他歷史背景不同的國家,對於汽車和道路的依賴性就沒那麼高。確實,轉型到綠色能源結構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要克服能源資本分配與基礎設施的現有網路。例如,或許電動車是綠色選項,而如此一來,我們就必須以快速充電的「加電站」和快速充電的電動車取代「加油站」。

就像汙染或是COVID-19 之類的傳染病,網路外部性也會引發政策問題,只是問題的類型不同。壅塞已經是現代人日常生活愈來愈常見的特質,特別是對城市居民或經常差旅的人而言。

我們的解決辦法是透過私人所有權和網路的運作,把外部性「內部化」。如果一家公司擁有整個網路,它就有動機建立並執行一套制度,把網路外溢效果降到最低。手機通訊網路在尖峰時段可能會受壅塞之累。但是,獲利能力高的通訊業者有誘因投資擴張產能,或是採用吸引人的費率,以減少繁忙時段的壅塞。

道路、空中航道等公共網路的管理比較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們的經營靠的是政治共識,而不是利潤最大化。我們會再回頭討論壅塞訂價和壅塞稅的概念,這些是讓公共網路的使用達成最高效能的創新。

金融外部性

環境問題主要源自科技外部性。就像汙染,這些外溢效應來自發生在市場之外的互動。另一個重要但是在環境理論裡少有討論的變體是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ty),這些是透過市場間接發生的外部性。它們的發生原因是經濟行為影響價格和其他人的所得。

金融外部性的詳細研究很少。或許最重要的例子是工廠關門,生產活動外移到工資較低的地區。這通常發生在美國,公司從高成本的州搬到低成本的州。不過,其他例子(較不具爭議性,但數量更多)的成因則是創新的創造性破壞,以及新產品取代舊產品所造成的市場流失(如電腦取代打字機)。

以紡織廠的關閉為例。這種變動所造成的工作流失通常會導致失業期間變長,勞工最後換到工資更低的工作。經濟學家史蒂芬. 戴維斯(Steven Davis) 與提爾. 馮. 瓦契(Till von Wachter)有一項重要研究提出關廠影響的估計值。他們發現,在工廠關門之後,勞工接下來10年的所得通常會減少15%。假設工作的年薪是5萬美元,那麼被取代的勞工在未來10年的所得會減少7萬5000美元。失去高薪製造業工作的勞工承受高度的金融外部性,這是一個例子。

從總合觀點來看,像是工作流失這種金融外部性是複雜的議題,因為有些勞工得到工作,是以其他勞工失去工作為代價。確實,來自創新的創造性破壞和國際貿易的總經濟效應,一般而言,在個別國家和全球經濟屬正面效益。有人仔細研究過沃爾瑪(Walmart)的案例,而證據顯示,大型超級商店的興起壓低了消費者物價,因而大幅提升美國人的實質所得。

但是,對於被裁員的勞工來說,他們的損失和摔落懸崖一樣真實。工廠關閉,生產活動移往墨西哥或越南時,消費者和遠方不知名勞工的利得,難以聊慰失業者的失落。川普和其他人的反全球化運動部分反映出,金融外部性導致民眾認為外國人「偷走」了他們的工作。

我們不應該低估金融外部性的重要性,也就是市場從變動的經濟結構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但是,重要的是體認到這些外部性的結構不同於科技外部性,因為它們發生在市場內部。經濟學家往往相信,像是由國際貿易引發工作流失的金融外部性,解決辦法不是設立高關稅壁壘,而是有適當的失業保險與再訓練計劃。同理,抑制電訊、新零售策略(如大賣場)和網際網路商務的創新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長期而言,會降低幾乎所有人的生活水準。

《綠色精神》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綠色精神》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創造描述經濟和氣候間相互作用量化模型的第一人。1967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回到耶魯大學任教至今,曾擔任當時總統卡特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選自作者著作《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