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觀點:用生命改變生命的故事

2022-07-22 05:50

? 人氣

侯勝宗認為,司機的深層內在都有想改變的動機,但被外在的經濟和社會眼光壓下來,沒有工作成就感,所以第一是要恢復他們對自己的認同,做一個社會連結者。沒有計程車司機,很多人去不了想去的地方,司機與乘客之間不是交易關係,而是共好互惠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計程車行業長期不被看重,司機要先自重,打造自己的工作意義。這不是別人賦予他,而是自己賦予自己的,要告訴自己: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是尊貴的,職業不分貴賤,我從事的是服務業,不是運輸業;載的是人,不是物」。侯勝宗要把「以人為中心」這樣的邏輯放在計程車司機的思考中,並為他們找到適性的分流服務。

有人喜歡講故事和笑話、歡樂待人,學院就引導他去做導覽員,帶乘客去玩;有些司機個性體貼、溫馨接送,就引導他去照顧服務,接送長者、身障者、幼兒孕婦,開「福祉車」(指具有裝置輔助輪椅上下的車款),配合台灣高齡化社會,到宅服務的需求。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司機可以成為照服員,解決食醫助行問題(侯勝宗提供)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司機可以成為照服員,解決食醫助行問題(侯勝宗提供)

對司機觀察甚深的侯勝宗說,還有一群人當司機是被迫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去原先的專業,學院也可以協助,使開車只是一種必要手段,開創司機的另一個價值。他舉例,有司機經營商業客人,和企業界有很好的關係,甚至變成跟著全程跑的講師助理;有司機與會計師合作,4、5月查帳時到處移動。「我們看到司機以自己過去的專業來服務,最後回到做他自己。他是不得不以開車為業,但當他把興趣融入,就形成新的斜槓。計程車司機有很多故事,他們也在尋求自己的差異化。」

當世界越來越平,很多職業在消失中,計程車司機就是其中之一。自駕車、無人車的出現,很多司機都擔心未來會失業,再加上平台經濟盛行後,許多人成為零工,並未受聘,都在打工;司機是傳統的自營工作者,經濟不景氣時,完全沒有招架之力。計程車學院協會過去提供學習服務,4年前發現目前復康和高齡照顧的移動服務品質都有待改善。「政府不知道怎麼做,非營利組織不會做,車行也跨不進照顧服務,我的研究是跨領域整合的角色,我想試試看,自己跳下去,聘專職的長照司機,做一個平台,下鄉去做獨立營運服務模式。」

大學教授創業「做新事」 開創移動服務進入偏鄉

侯勝宗以「台灣需要有人做新事」的理念,聘用30幾位司機,以30幾輛車,全力打造優質照顧服務司機,他們都必須考上照顧服務員,同時有照顧與駕駛專業,開始在北中南偏鄉服務。「我們聘用司機,不是讓他們做零工,司機有固定收入、固定工作,他是被保護的,才會更賦能自己」。這群司機後來自主性成立了「銀髮管家」社團,幫銀髮族採購、訂餐、出行,甚至幫忙打電話、聯絡家人。最近有一對老夫妻,先生失智,太太又被宣布罹癌,由司機長期接送就醫復健,由於兩老的孩子都在國外,擔心開刀萬一有所不測,他們希望司機能幫忙執行遺囑。「你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信任關係,司機成為他們另外一個孩子,因為親生孩子不在身邊,我們的司機成為家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