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以李眉蓁到林智堅,否定研究生並不公平

2022-07-08 06:30

? 人氣

總之,參與指導研究生或參與他們的口考,你會發現這是不但要看完他們所寫出來的計畫書或論文的內容之外,不是只有修改錯別字或漏寫字,或者語句的通不通順,而是要檢視他們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問題有沒有掌握到?而他們所提的方法能否真的解決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一旦執行之後,做出的成果與實驗結果是否如當初他們所設計或預期的?若是有差異,問題出在哪裡?有沒有可能找到新的解方案?還是找到了「此路不通」的真正原因,接著就是如何另起爐灶,發展出新的可能方式?……這樣的歷程可以說老師與研究生之間共同學習與共同成長的歷程。對師生來講都是行動研究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撰寫碩士論文是學術研究的最初步實驗作品,未來的學術研究靠得就是對問題意識的敏感度與對研究方法的實驗和開發,同樣是兩年到四年的訓練,老師若是方便行事,讓他所指導的研究生都是在一套模組下快速畢業,當然可以,但是這樣的品管下的研究成果展現在研究生的論文上會是怎樣的光景呢?若是老師便宜行事,讓甲研究生的部分內容供乙研究生抄錄,或是乙研究生的部分內容供甲研究生複製,如此快速生產的碩士品質又會是怎樣光景呢?

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不是在研究生論文上簽字了事而已,我們是在幫學校與國家培養學術、教學的進階人才。禁止研究生抄襲,這只是初步的學術與研究倫理,是消極性地要求研究生應有的基本研究態度。重要且積極的訓練還是能否因著這篇論文的創作,培養出研究生對於問題的敏感度?能否激發研究生思考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否鼓勵研究生勇於大膽去嘗試,並從嘗試錯誤中找到更佳的學習模式?……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碩博士生誕生,但是從李眉榛與林智堅的案例中,你可以看到的是品質良莠不齊,關鍵還是出在大學系所的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在把關上的要求:那些只想桃李滿天下,樂於好為人師,創造自己人脈的指導教授,在方便行事之下,讓門下的研究生快速量產,常因此而忽略深切與嚴格地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來發掘研究的樂趣與學術成就感;像趕鴨子上架一般,讓這些研究生草率畢業,結果就是讓這張碩博士文憑變得毫無成就感與榮譽感。這不但自毀系所與學校清譽,更重要的還是扭曲大學為國掊養人才的本意,如今更嚴重傷及這個培養國家高階研究人才的體制,小英總統、執政黨和教育部還要坐視不理嗎?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