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以李眉蓁到林智堅,否定研究生並不公平

2022-07-08 06:30

? 人氣

新竹市長林智堅陷入論文風暴,但其實很多碩士生寫論文還是很認真的。(柯承惠攝)

新竹市長林智堅陷入論文風暴,但其實很多碩士生寫論文還是很認真的。(柯承惠攝)

林智堅的論文風暴,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的,最後會變成羅生門?還是被政治操作而不了了之?還待後續發展!但是從李眉蓁到如今的林智堅因為他們是政治人物而且參選市長而被拿出來檢驗。對多少研究生在多年投入心血才完成碩博士論文拿到學位來說,顯然是「絕對不公平」的事,然而,主管的教育部與授與學位的相關大學是否也應重新再檢視我們的學術研究制度,是否出現了嚴重的漏洞,亟待調整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位早期修過我的課的研究生,依著系所規定修完課完成了論文,拿到碩士學位之後,他後來擔任新北市的區長,在某一次評鑑時到了他的主管的區公所,原本要去拜訪他,但時間很趕我們就轉往訪評單位,卻沒想到就在那一周,這位區長在回家登樓梯時竟然心肌梗塞而猝死,讓人不勝唏噓。在參與他的公祭時,家人提到他後來又到台大修了EMBA拿到雙碩士,而且他在公職上正要更上一層樓,卻英年早逝,真的非常可惜!

這位區長不但自己發憤向學之外,更鼓勵他的區公所員工們進修,他曾兩度邀我到公務人員進修課程去講課,提供一些經驗給他的員工們。我和他還深談了一些公務體制的改革問題。而今只能在夢中和他再對談了!

今年參與教育所做質性研究論文的研究生口試,他/她們有做行動研究的,有做專家專訪的,有的做動漫教育研究的,有做自我敘事的,因著研究方法不同而發展出來論文,在他/她們做文獻探討時,都要大量地參考中西專書或論文期刊,若是全部引用,在論文相似程度比對時就會超過60%以上的相似度,(本校提供研生上網比對論文相似度軟體,讓研究生在口試前就做好比對工作,以檢視是該論文是否有過多的抄襲問題)由於學校與所方有規定不能超過30%(部分系所規定更嚴,要求在20%以下),我們三位口試委員一定要檢視,若是超過30%者我們在口試時一定會檢視他/她所引用或參考文獻是否過多,要求他/她調整修改至30%以下,口試才算有成績。這項先決條件就是為了防弊、防抄襲!

一位做生命育研究的研究生,由於做了專家專訪,再做相關的研究分析,專家本身提供的論述對比他在研究架構上所參考的資料,他找到了不少新意,讓他可以發揮成為這本論文的創見。不但避免抄過多前人的研究內容,更重要的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訪談專家,在做訪談的過程還要經歷專家是否願意接受專訪,還有專家是否接受訪談大綱所提的問題等等多方面的來來回回,終於成功訪談到,而能做為論文重要的參考文本。

另有一位以自我敘事為論文寫作,他以自己在做教師所遭遇到的問題,在內向個性之下,如何面對自己與如何在教育現場上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等關係上應對, 寫出他的自我論述。為避免過度主觀,在提計畫書口考時,我提出要求該生應採訪同儕老師對他的看法,供做對比。另一位口委建議他可再加入相關理論來和他自己的論述做對比。換言之,就是希望他的論文撰寫對自己的剖析過程中看到別人對對他和不同理論下如何更客觀詮釋他這樣類型的教師,在教育現場成長的歷程與克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有趣的是幾位旁聽的學弟妹,對這篇論文非有興趣,還有人說他也要寫這樣的自我敘事,可是當他們在聽到三位口試老師一一提出問題還有這位研究生的簽辯時,才發現真的沒有想像那麼簡單。至於這位研究生,原本想做量化論文,後來發現並不能引起他有太多的興趣,原本還打算乾脆放棄,後來看到陽明大學也有研究生做成這樣的自我敘事論文,他開始做類似的探討時發現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有些心結對他的確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則已經被克服而不再成為問題。這樣的論文創作,非常個人化,可是在三位口委的建議中,他也逐步去印證了相關理論,有些非常吻合,有些則一點點相似。三位口委嚴格要求不讓這樣的論述自我的論文淪於個人獨白,而是從個別經驗中提煉出可其他老師參考的模式。這樣的書寫也有治療的功能與價值,這是一種實驗性的論文創作。

20220521-台大21日舉辦110學年度畢業典禮。(顏麟宇攝)
圖為台大畢業典禮。(顏麟宇攝)

在這位研究生的筆觸中我們看到了一些過往自己擔任老師時的類似體認,也發現了他們新一代教師在教學現場所遭遇到一些困擾和問題。可以說他在整理的過程中檢視了自己,我們三位口委在檢視他的論文過程中也同樣反思了一下自己成為教師的過程。口試後我們給予這位研究生高分通過,關鍵就在他到自我檢視的起點,也建構一個實驗模式,我們鼓勵他繼續從這樣的檢視/書寫中再發展出自己的教學新模式來面對教育現場的新挑戰。

另外有兩位做行動研究的研究論文,兩位老師針對她們的課程,進行課程調整與對學生深入了解學習效果。由於疫情的影響致她的實驗受到很多限制,但是她們還是一一克服困難,並且從教學現場與課程調整中找到更多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的模組。同樣三位口委所針對的計畫書口考和論文口試,做出更多建議與提醒,讓她們的論文能夠更具學術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們提醒做行動研究的研究生,行動研究就是因為發現自己在教學現場出現了問題:有人是課程設計有問題,有人是教學方法有問題,有人是教學態度有問題,……行動研究是從「自我」出發,我在教學現發生了什麼問題,特別是像在教學十年到十五年的中生代教師,有不少人已失去當初教學的熱誠,讓教學變成工作一樣枯燥乏味,有些對學生的反應不佳而失望,造成師生溝通不良,……就是在這種種問題中,讓這兩位老師從課程設計回歸到她投入教育的成長過程,重新溫習並且恢復她們的初心,也同時從課程調整中重新再接觸與認識她們所教導的學生,創造出更新的師生互動模式。

其實當她們的完成論文時只是過去這個階段的一個句點,這個句點就是她們繼續再創新的行動探索的起點。像這樣的論文寫作,是無法去抄別人的。因為從一開始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就是在問:我在教育現場出現了什麼問題?我的論文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並從這個回答中檢視我的成功與失敗經驗,繼續調整改善。同時邀請同儕教師做協同研究者,從旁觀察我們的行動研究設計與執行上哪些是值得繼續發展下去的,哪些則是需要改善的,提供更多客觀的建議,並觀察到我們所忽略的盲點。

總之,參與指導研究生或參與他們的口考,你會發現這是不但要看完他們所寫出來的計畫書或論文的內容之外,不是只有修改錯別字或漏寫字,或者語句的通不通順,而是要檢視他們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問題有沒有掌握到?而他們所提的方法能否真的解決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一旦執行之後,做出的成果與實驗結果是否如當初他們所設計或預期的?若是有差異,問題出在哪裡?有沒有可能找到新的解方案?還是找到了「此路不通」的真正原因,接著就是如何另起爐灶,發展出新的可能方式?……這樣的歷程可以說老師與研究生之間共同學習與共同成長的歷程。對師生來講都是行動研究的開始!

撰寫碩士論文是學術研究的最初步實驗作品,未來的學術研究靠得就是對問題意識的敏感度與對研究方法的實驗和開發,同樣是兩年到四年的訓練,老師若是方便行事,讓他所指導的研究生都是在一套模組下快速畢業,當然可以,但是這樣的品管下的研究成果展現在研究生的論文上會是怎樣的光景呢?若是老師便宜行事,讓甲研究生的部分內容供乙研究生抄錄,或是乙研究生的部分內容供甲研究生複製,如此快速生產的碩士品質又會是怎樣光景呢?

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不是在研究生論文上簽字了事而已,我們是在幫學校與國家培養學術、教學的進階人才。禁止研究生抄襲,這只是初步的學術與研究倫理,是消極性地要求研究生應有的基本研究態度。重要且積極的訓練還是能否因著這篇論文的創作,培養出研究生對於問題的敏感度?能否激發研究生思考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否鼓勵研究生勇於大膽去嘗試,並從嘗試錯誤中找到更佳的學習模式?……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碩博士生誕生,但是從李眉榛與林智堅的案例中,你可以看到的是品質良莠不齊,關鍵還是出在大學系所的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在把關上的要求:那些只想桃李滿天下,樂於好為人師,創造自己人脈的指導教授,在方便行事之下,讓門下的研究生快速量產,常因此而忽略深切與嚴格地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來發掘研究的樂趣與學術成就感;像趕鴨子上架一般,讓這些研究生草率畢業,結果就是讓這張碩博士文憑變得毫無成就感與榮譽感。這不但自毀系所與學校清譽,更重要的還是扭曲大學為國掊養人才的本意,如今更嚴重傷及這個培養國家高階研究人才的體制,小英總統、執政黨和教育部還要坐視不理嗎?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