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是有害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選摘(3)

2022-07-04 05:10

? 人氣

即使你很想上大學的話,也不是所有大學都值得你去上的。(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即使你很想上大學的話,也不是所有大學都值得你去上的。(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問076:為什麼東亞中日韓三國存在共性的填鴨式教育,明明孩子不快樂,而且高分低能,社會整體卻深陷其中?

實際上那是把年齡弄錯了,把本來應該在兒童時期搞的一些基本記憶力訓練放到成年時期以後。無論在哪個地方,成年以後的教育大多數不僅是浪費性的,而且還是有害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你五歲以前那個階段,恰好是你學得最快的時候,你學到的東西都是最重要的,你接受的資訊是最多的。那時候,嬰兒整天盯著他周圍的環境,不錯過每一個細節,通過模仿和嘗試,漸漸的學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在那以後,所有的學習能力都是在不斷的衰減的。等到成年以後再按照記問的方法來學習,就完全沒有效果了。

記問的結果其實只是占用了時間,而這些時間如果用來觀察外界、解釋外界,同樣也可以得到大量的資訊,只不過這些資訊不大容易寫成書本的形式,不大容易寫成論文的形式,不大容易符號化。

所以教育並不是像它表面上說的那樣,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給你搞出一種符號性的東西出來。把符號性的東西看得比真實的東西還要重要,實際上這是社會進入血管硬化階段的一個表現,最典型的就是東亞的科舉教育。這個特點不僅僅是科舉教育獨有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多多少少也沾染了這種特點,但是最典型、最僵屍化的教育無疑就是科舉制度。東亞當然是科舉文化影響最大的地方,負面作用也最多。這個其實都不用再詳細解釋了,因為這些弱點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

關鍵是在於,為什麼社會需要這樣的符號性呢?就日本的情況而言,所謂東京大學的學歷和公務員的資格之間是一個同構的關係,而公務員的崛起則是因為封建主義的衰落留下了空缺,韓國和大清留下來的那個制度當然更是科舉制度,日本在近代以前基本上還是封建制度。而大清和朝鮮半島已經被科舉文化長期浸染,這樣長期的系統篩選就產生了階級傳統。

考試 孩子 寫作業 讀書(示意圖/取自photo-ac)
東亞當然是科舉文化影響最大的地方,負面作用也最多。(示意圖/取自photo-ac)

如果你產生了一個龐大的階級,這個階級已經習慣用記問之學的辦法和符號作為自己建立階級地位的根本,那麼他們肯定不會願意放棄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他們的階級傳統將會中斷,僅僅為了這一點,他們就會像是普通法學家一樣,把原有的模式傳下去。只不過他們跟普通法學家不一樣:普通法學家能夠使社會有機化;而他們卻會使社會無機化,把社會最精明、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吸收進來,把他們的精明和活力消耗到最沒有用處的地方。

一個理想的教育制度應該是,在你很小的時候、記憶力極強的時候,就選用極少量的真正的經典著作,讓你在理解之前就把它記住,然後等你成年以後,你想起小時候讀過、牢牢記住但不解其意的東西,會自己去發掘其中的意義,這樣的經典著作必須是為數非常之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