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是有害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選摘(3)

2022-07-04 05:10

? 人氣

即使你很想上大學的話,也不是所有大學都值得你去上的。(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即使你很想上大學的話,也不是所有大學都值得你去上的。(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問076:為什麼東亞中日韓三國存在共性的填鴨式教育,明明孩子不快樂,而且高分低能,社會整體卻深陷其中?

實際上那是把年齡弄錯了,把本來應該在兒童時期搞的一些基本記憶力訓練放到成年時期以後。無論在哪個地方,成年以後的教育大多數不僅是浪費性的,而且還是有害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你五歲以前那個階段,恰好是你學得最快的時候,你學到的東西都是最重要的,你接受的資訊是最多的。那時候,嬰兒整天盯著他周圍的環境,不錯過每一個細節,通過模仿和嘗試,漸漸的學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在那以後,所有的學習能力都是在不斷的衰減的。等到成年以後再按照記問的方法來學習,就完全沒有效果了。

記問的結果其實只是占用了時間,而這些時間如果用來觀察外界、解釋外界,同樣也可以得到大量的資訊,只不過這些資訊不大容易寫成書本的形式,不大容易寫成論文的形式,不大容易符號化。

所以教育並不是像它表面上說的那樣,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給你搞出一種符號性的東西出來。把符號性的東西看得比真實的東西還要重要,實際上這是社會進入血管硬化階段的一個表現,最典型的就是東亞的科舉教育。這個特點不僅僅是科舉教育獨有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多多少少也沾染了這種特點,但是最典型、最僵屍化的教育無疑就是科舉制度。東亞當然是科舉文化影響最大的地方,負面作用也最多。這個其實都不用再詳細解釋了,因為這些弱點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談。

關鍵是在於,為什麼社會需要這樣的符號性呢?就日本的情況而言,所謂東京大學的學歷和公務員的資格之間是一個同構的關係,而公務員的崛起則是因為封建主義的衰落留下了空缺,韓國和大清留下來的那個制度當然更是科舉制度,日本在近代以前基本上還是封建制度。而大清和朝鮮半島已經被科舉文化長期浸染,這樣長期的系統篩選就產生了階級傳統。

考試 孩子 寫作業 讀書(示意圖/取自photo-ac)
東亞當然是科舉文化影響最大的地方,負面作用也最多。(示意圖/取自photo-ac)

如果你產生了一個龐大的階級,這個階級已經習慣用記問之學的辦法和符號作為自己建立階級地位的根本,那麼他們肯定不會願意放棄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他們的階級傳統將會中斷,僅僅為了這一點,他們就會像是普通法學家一樣,把原有的模式傳下去。只不過他們跟普通法學家不一樣:普通法學家能夠使社會有機化;而他們卻會使社會無機化,把社會最精明、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吸收進來,把他們的精明和活力消耗到最沒有用處的地方。

一個理想的教育制度應該是,在你很小的時候、記憶力極強的時候,就選用極少量的真正的經典著作,讓你在理解之前就把它記住,然後等你成年以後,你想起小時候讀過、牢牢記住但不解其意的東西,會自己去發掘其中的意義,這樣的經典著作必須是為數非常之少。

等到成年以後,大多數人都應該根據他自己發展的需要,斷斷續續的進行終身教育,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某一個階段做某一件事情,你就應該學習與這個發展方向和這個年齡段相適應的東西。至少在你退休以前,這個學習過程是連續不斷的,不會說是給你一個畢業證以後,你就靠著你畢業的時候得到的一些知識就永遠不再學習了。極少數人,也就是社會的貴族或者是有閒階級,他們可以實行博雅教育。按照這種結構形成的教育才是對社會最有利的。

問077:澳州中小學的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至下午三點半,大多數學生會利用課外時間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而中國中學的應試教育則是從早上七點至晚上十點甚至更長,我將其稱之為泯滅人性的奴隸訓練。您對此怎麼看?

教育如果是把你跟周圍的環境相隔離、減少了你的資訊輸入管道的話,那它真正的效果實際上是反教育的。教師教給你的那幾個方面給你了更多的資訊,但是它通過把你跟外界相隔離,也使你損失了許多本來可以獲得的資訊。如果你只算前一方面不算後一方面的話,那你也可以說學校對你有益,但是按照同樣的方法,你也可以說國有企業對經濟有益。

在這方面來講,活動時間的多少其實不是本質的,也就是說,所有封閉式的學校教育都是害處多而益處少的,開放式的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弊病要少一些,活動比較多、課時安排比較自由的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弊病更少一些。當然中國的教育跟監獄差不多,是最壞的,但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也不是毫無毛病,只是毛病少了一些而已。

問078:您對於不想上大學的人有什麼建議?

現在的大學跟以前不一樣。即使你很想上大學的話,也不是所有大學都值得你去上的,這是通貨膨脹造成的。一九六○年代以前的大學,我是說英國的大學,基本上是值得一上的;一九六○年代以後,大學是嚴重的摻水了。

即使是在英國,你在一九六○年代以後上大學的話,也需要好好參考一下,一定要選擇那些老牌的、最好是一九六○年代已經建立的大學。而且這些大學,你就要選擇那些老牌的學院,不要選擇後來那些掛靠起來、附加起來的學院。

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摻水的比例自然是更大的。所以現在談論是不是該上大學,很大程度是個偽問題。現在的很多大學,或者說大多數大學,已經不具備原來的大學這個定義所包含的所有語境了。如果你非要上大學不可的話,你一定要抓好資訊收集工作,只要那些老牌的大學和學院。

讀書 閱讀(圖/取自Pexels)
教育如果是把你跟周圍的環境相隔離、減少了你的資訊輸入管道的話,那它真正的效果實際上是反教育的。(圖/取自Pexels)

問079:阿姨推不推薦學習文科?

只有紳士才能做文科,也就是說,只有足夠有閒有錢的人才能夠做文科。任何以文科作為職業、以此為掙錢機會的人,不可避免地都會變成不同層次的無產階級,所以他們反倒是做不了文科的。像德布羅意這種人之所以要做一點學問,也無非是為了消遣,這種人如果碰巧也在文科體系內的話,也可以勉強算是現在的博雅教育繼承者。

現在真正的博雅教育繼承者,已經不會是那些自己就是窮光蛋、讀幾十年書以後仍然注定當窮光蛋的學術無產階級了,而是跟以前的英國貴族一樣,是本身就有錢,並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個學者、發不發表文章、寫不寫書這點虛榮,而是為了自己真正瞭解世界,或者是純粹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讀書的人。他們所讀的也絕不會僅僅是一個專業的書,而照例是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通過各方面的綜合來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問080:對於人文社科無產階級學術民工,可能做成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

趁年輕,先寫幾首歪詩,然後像法國詩人蘭波(Arthur Rimbaud)一樣到非洲去當咖啡貿易商。如果是倒退一百年的話,你可以指望娶一個女繼承人,但是在遺產稅施行以後,這一招已經不管用了。所以最好是,無產階級一開始就不要學文科。

如果已經學了,而你還稍微有點興趣的話,趁年輕,你的興趣還敏感的時候,就把這個興趣發揮掉。然後等你足夠老了,遲鈍到沒有什麼興趣的時候,就去非洲賣咖啡吧。當年蘭波跟另一個詩人魏爾倫(Paul Verlaine)在布魯塞爾玩過一陣以後,最後也是決定去非洲做貿易商的。而且,蘭波他們至少還是資產階級子弟。

問081:對於想學習理工科的人有什麼建議?

理工科的好處是,它能夠給你一種比較認真的思維訓練,在理工科摻假,不像在文科那麼容易。但是麻煩在於中國的理工科往往是只有技術教育的部分,沒有思維訓練的部分,這就把理工科教育最主要的優勢給取消了。理工科教育還有一個無論在哪裡都存在的劣勢,就是它的技術升級太快,知識老化速度太快,所以實際上把你鎖在上面了。

你只要一旦入了行,想擺脫出來是不大容易的,因為你必須不斷的跟上下一步的更新換代,必須去進入一個越來越窄的專業範圍內,更新換代越多,你越是向一個具體的小胡同裡面伸得越遠,就越不可能退出來,否則沉沒成本就顯得太高,結果搞到最後的話,你基本上是被你的專業捆綁住了。走到這一步,你想再換專業或者是再想去開闊視野,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作者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江湖人稱「阿姨」,他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本文選自作者新作《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