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趨勢論壇》排碳馬上要收費,台商都很焦慮!跨界專家對話,為企業提解方

2022-05-28 17:11

? 人氣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中)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中)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在ESG永續倡議當中,減碳已然成為不爭的普世價值。來自供應鏈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上碳關稅步步逼近,對廠商而言,每一個發展永續工作的步驟,顯然都意味著新增成本,加上地緣政治衝突和疫情持續騷擾,供應鏈的生產秩序大亂,2022年走到一半,廠商的經營能耐已經倍受考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落實淨零排碳背後的困難?從碳稅、碳費到碳盤查,企業除了花錢配合客戶與政府要求,還有什麼機會?在風傳媒《零碳新經濟》高峰論壇中,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和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同台參與專題討論,發表深入看法。

黃正忠首先發言,他解釋,排碳之所以要收費,原因是氣候異常至今還在惡化當中;每個經濟體都必須以價制量、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由企業首先讓自身排碳量減少,這是未來數十年勢必發生的重大轉型過程。首先,從管理流程開始減碳,第二步是百分百使用綠電,接下來是透過科技和製程創新,扭轉排碳過程。可以想見,相關工作並非企業可以單獨完成,還需要基礎建設充分配合。黃正忠也坦言,除了連動國際密切的大廠之外,台商應該都沒有準備好,而這並非台灣獨有,各國情況也大多如此。

碳關稅2023年將正式浮上台面

台商因應全球減碳議題的準備程度,也是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關注重點。他強調,碳關稅議題已經從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全面鳴槍起跑,未來30年,各國所有政策都會以配合碳中和為核心思維,碳稅只是達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堅明提醒,台灣年出口額高達4,400億美元,在應對碳關稅時,將首先產生幾種成本:第一是檢查碳足跡、排碳數量的稽核成本;第二,企業除了產品需要報關,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要報關,最後還要繳碳費。凡此種種固然都是新增的開銷,但企業也應該積極思考,怎麼將相關成本轉為碳的價值。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補充,2023年起歐盟將試辦碳關稅,究竟要如何驗證產品的排碳量?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查驗流程。此外,原生產地針對排碳預先徵收多少費用,事關可以抵消碳關稅的額度,因此也必須明確稽核。由此來看,台商考量生產成本時,除了勞力、土地及稅務之外,究竟在台灣或者在海外生產才能享有較佳的排碳條件,勢必成為台商關注的重點之一。

對成本增加的恐懼 讓廠商有「碳焦慮」

未來一旦實施碳關稅、徵收碳費,企業在編製財報時,就需要完整呈現相關費用,但有不少台商大吐苦水,認為本來獲利結構是「毛三到四」,未來開徵碳費恐將雪上加霜,形成「碳焦慮」。對此黃正忠認為,全球從有國家執行碳盤查至今已20年,未來更是漫漫長路,各國都在摸索、也沒有完美的解方,因此企業的決心還是跟上變遷的關鍵。「例如有些廠商內部排碳計算是一公噸僅有5塊錢,但台達電內部定價已經來到300元。當內部成本這麼高,台達電當然就更加有落實減碳的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岐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