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敵手不是國家權力,而是想像力的枯竭: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1)

2018-05-12 05:10

? 人氣

而1955年的萬隆會議的「民族主義以及去殖民化」精神正在第三世界大行其道。而美軍基地騷擾居民等問題刺激了日本國民的民族主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51年規定美軍在日本駐軍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將在1961年滿期,新修訂的條約規定:日美雙方應共同抵禦對遠東地區內的日美任一方之武攻擊。並增加:當美軍欲以日本為基地進行行動等時需事前協議,以及提供經濟方面的協助等項目。自1970年以後即以每年自動延長的方式存續。

「安保鬥爭」的序曲應該說是全學聯開始的「砂川鬥爭」,反對砂川美軍基地擴建的運動。這場鬥爭是日本各地開展的「去殖民化」保衛土地的象徵性運動。但60年安保鬥爭中學生運動反對這一條約首先是從反對駐日美軍這一簡單出發點開始的。但是到了在國會審議這一條約時,有人對條約裡「為了維持遠東地區的和平安全」這句話裡的「遠東」提出質疑,15年前的「大東亞共榮圈」這一夢想帶來的傷痛尚未癒合,到底是在修改《日美安保條約》還是在為再次侵略亞洲而鋪路?現在不只是學生,普通市民也發出了疑問,參加到「安保鬥爭」中來。

學生的安保鬥爭還有一個目標就是迫使岸信介下臺。

1960年的首相岸信介在美日開戰時擔任工商大臣,戰後列為甲級戰犯。更重要的是岸信介內閣利用在眾議院的多數席位而在1960年5月19日強行表決通過了這個條約,岸信介的算盤是參議院無法審理這個條約,使之在30天後的6月19日自然生效。自然遭到對戰爭悲慘記憶猶新的市民以及呼吸戰後民主自由空氣成長的學生強烈反對,要想使已被眾議院通過的條約法案失效,除了在6月19日前打倒岸信介內閣之外沒有任何辦法。

岸信介。(取自網路)
岸信介。(取自網路)

1960年6月19日零時,《新安保條約》自動生效,學潮受挫。岸信介下臺之後,安保鬥爭退潮。

緊接著,是以「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為代表的經濟轉型進入「彩電、窗型冷氣器、汽車」這「三種神器」的時代。下一場轟轟烈烈時代要在時隔八年之後才出現。

安保鬥爭是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全民運動。除了安保問題以外,也包含反對美軍基地建設、核爆、勞動、教員評鑑制度、員警職員法等問題。有形無形的民主組織在內,即「戰後革新勢力」,戰爭的痛苦記憶團結了這些不同訴求的人們,形成一股「守護民主」的力量。工會、進步知識人、革新政黨、全學連等起了組織作用。

安保鬥爭與現在日本社運的最大不同在於,大部分參與者是以共同體成員身份投入的。學生宿舍是學生的共同體,勞動者所屬的共同體則是工會。

安保鬥爭的另一個主題是「捍衛民主」,這裡「民主」不僅僅指議會制民主,也包含和平民主、男女同權、教育平權諸問題。

*作者現任教於日本神戶大學。中日雙語寫作者,翻譯者。日語譯有《從天安門到08憲章》、《殺劫》等,漢語有《這條河,流過誰的前生與後世》《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合譯)。本文為作者應邀於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以〈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為題的演講完整版(之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