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新冠肺炎一樣,焦慮會傳染。如何處理「爆買衛生紙!」的恐慌?《鬆綁你的焦慮習慣》(1)

2022-05-08 05:10

? 人氣

研究指出,藉由增強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培養特定的習慣,有助於緩解外在環境因素引起的焦慮。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作者/RUANSHUNYI)

研究指出,藉由增強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培養特定的習慣,有助於緩解外在環境因素引起的焦慮。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作者/RUANSHUNYI)

就像新冠肺炎一樣,焦慮是會傳染的。在心理學中,情緒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稱為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光是跟一個焦慮的人說話,就有可能觸發我們自己的焦慮。他們所說的充滿恐懼的話語,就像直接對著我們的大腦打噴嚏一樣,在情緒上影響了前額葉皮質,使它失去控制,導致我們開始擔心一切,從我們的家人是否會得病,到我們的工作是否會受影響。華爾街是社會傳染的一個絕佳例子,我們看著股市上下起伏,股價指數就是一項指標,顯示出我們的集體焦慮有多激烈。華爾街甚至有個東西叫做波動率指數(Volatility Index),又稱為華爾街恐慌指數,我敢說你一定不會訝異它在2020年3月創下十年來的新高,因為交易員發現接下來全球即將面對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混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我們無法控制焦慮時,這種情緒性的恐懼就會升級為恐慌(網路辭典對恐慌的定義是「突然間無法控制的恐懼或焦慮,通常會導致瘋狂的、考慮不周的舉動」)。被不確定性給淹沒,以及對未來感到恐懼時,我們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就會停止運作。理論上,我們知道自己不需在地下室囤積六個月用量的衛生紙,但是當我們在雜貨店採購,看見別人購物車裡的衛生紙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時,他們的焦慮就會傳染給我們,導致我們進入生存模式:「一定要買衛、生、紙!」直到我們在停車場思考該如何將這麼多的衛生紙塞進後車廂,或思考該如何帶著這麼多的衛生紙上地鐵的時候,我們的前額葉皮質才又上線工作。

20210512-本土疫情升溫,引起民眾搶購熱潮,新北市一間超市的衛生紙所剩無幾。(盧逸峰攝)
衛生紙搶購熱潮。示意圖。(資料照,盧逸峰攝)

那麼,在不確定的時刻,我們該如何確保前額葉皮質繼續運作?我們要如何避免恐慌?我很常在診所看見焦慮患者試圖壓抑焦慮,或是想仔細分析焦慮,不幸的是,意志力或推理都必須仰賴前額葉皮質,然而在這種重要時刻,它是關閉、停止運作的。我向患者說明大腦的運作模式,好讓他們理解不確定性是如何削弱大腦對於壓力的處理能力,讓大腦在面對恐懼時只會焦慮。當患者了解不確定性可能會觸發焦慮,也就可能導致恐慌後,就可以密切注意了。此外,光是知道這只是生存大腦用力過度的結果(雖然這麼說有點誤導的成分,實際上是缺乏足夠的資訊),就能讓患者感到放鬆

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我們的大腦隨時都在問:「萬一……怎麼辦?」當我們點開社群媒體,查看最新資訊,看見的一切都是更多的猜測和恐懼。社會傳染沒有物理界限,可能從世上任何一個角落蔓延過來。我們不該拚命搜尋資訊,而是要採用更可靠的東西來處理我們的情緒。諷刺的是,要解決恐慌,就必須依靠我們的生存直覺─利用同樣會造成我們擔憂及焦慮的學習機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