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烏克蘭第九課─「滅絕師太」必然瞄準台灣

2022-05-02 05:30

? 人氣

由於可見的大規模死亡會遭到國際社會排擠與制裁,因此「現代種族滅絕」轉向不可見的模式進行。整個滅絕過程會拉長時間,攻擊方化整為零地進攻,積少成多擴大傷害規模,或以結構性手段:如飢餓,性虐,隔離,絕育,剝奪權利等,慢慢「絞死」目標族群,以避免一次性鬧出太大動靜而遭到國際圍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也就是泛道德主義論者主要的論點:判別標準應從大規模死亡轉向大規模創傷。

現在這種模式有個名稱,叫做「減員種族滅絕」或「消耗性種族滅絕」(Genocide by Attrition),用以概括那些相對不可見的滅絕模式。緬甸「羅興亞事件」以及中國新疆就被歸類於此模式。

誠然,在全球範圍內,或有這種現象存在,但類似事件的成因仍然至關重要,兩個族群間的衝突,在往暴力螺旋升級時要怎麼辦?在當事國的治理層面,找到病因才開得出有效藥方;但狀況外的第三方,只看現象不理成因,當然看不懂,或故意看不懂藥方,然後根據表象漫無邊際地誅心,遂行無端的制裁。

族群衝突,兩造都會產生創傷,有些政策,恰恰旨在減少創傷,杜絕暴力,偏偏有不相關的第三方,不分青紅皂白跳出來指指點點,拉開傷口,橫生事端。這就是為何多數亞洲國家,不太願意介入鄰國內部的紛爭,死傷慘重的案子尚且難辨是非,更何況那些沒什麼死傷的隱性衝突?

在論者的描述裡,新疆事件被形容為「大規模虐待」、「大規模拘禁」,但因為沒有「大規模死亡」,所以開了西方無法動員的先例,這便是整個論述的目的:將一樁與「種族滅絕」現有定義距離最遠的例子,視為人類道德危機,並敦促翻新「種族滅絕」定義,拓寬國際干預的邊界。

重點是,死亡是客觀事實,創傷是主觀認定,擴大國際規約的主觀性,結果只會衍生更多爭議,引發更多衝突,提倡者不是道德控就是在搞認知作戰。

簡言之,這是泛道德主義者為自己創造新陣地的論述。而按此思維,若推而廣之,甚至無限上綱,全球處處是衝突,天下何處無創傷?又何處沒有種族滅絕?

俄羅斯的大規模創傷

種族滅絕的指控當然遠比戰爭罪更嚴重。在俄烏衝突裡,俄羅斯一開始就想避免被扣上戰爭罪的帽子,因此以「特別軍事行動」為名開打,並盡可能避免傷及平民,對戰爭罪尚且如此敏感,遑論種族滅絕罪。

不過,戰爭無可能完全避免傷及無辜,若整個西方都想治俄羅斯的罪,一個平民的屍體都見不得,又何患無辭?所以普京花再大努力,承受再多損失,能夠抵消的欲加之罪,十分有限。

但種族滅絕罪完全是另一回事,明明布查事件疑雲重重,拜登閉著眼睛大搞認知戰「一言喪俄」,難怪俄羅斯社會如此憤怒。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