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每個人生命的第一個座標」龍應台:不要對歷史傲慢,更不可無知

2018-04-26 08:30

? 人氣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要對讀者喊話,趁著還來得及,及早記下他們的口述歷史。(陳韡誌攝)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要對讀者喊話,趁著還來得及,及早記下他們的口述歷史。(陳韡誌攝)

「當你對歷史無知而傲慢時,你對父母輩就會傲慢,這個現象除了對父母輩歷史的不關心之外,還有就是對父母歷史的無知。」長輩的年老逝去,是大多數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然而許多人或許沒意識到,他們一生的故事,也是近代歷史的縮影。藉著新作《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的出版,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要對讀者喊話,趁著還來得及,及早記下他們的口述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長地久》中,不只收錄寫給美君的話語,龍應台也從母親的生命軌跡,擴展成對世界歷史的紀錄,書中收錄大量的「大河圖文」,紀錄凡爾賽條約、五四學運的歷史大浪,也記錄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間,黎民百姓於戰火下的生命涓流。

20180425-龍應台專訪配圖。(陳韡誌攝)
龍應台也從母親的生命軌跡,擴展成對世界歷史的紀錄,書中收錄大量的「大河圖文」。(陳韡誌攝)

談起這些鋪排,龍應台回憶道,她從前年起在《天下雜誌》開了專欄,一開始是沒有主軸、可以看出她內心混亂的,就是不斷自問「台灣怎麼了?」知識份子如今如何自處?而當《給美君的信》系列開始,代表面對著巨大的沼澤,她已經知道要從哪裡踏出第一步了。

這不只是給美君的信,是個人生命與時代與世界的對話

「這本書並不是個人的情感發抒,那沒意義,也不是我想做的事情。」龍應台說,她深深感受到,台灣與華文世界的歷史發展是不斷的斷層,這在台灣、大陸、馬來西亞、香港都已經發生了,在此前提下,「我想讓讀者知道,每個人生命裡都有一個美君,他們是有來處的,那個大歷史是不可以忘記的」,她認為,當忘記歷史,而自以為在前進時,那其實是在繞路,是繞了一圈又走回原點。

憶起母親的勇敢,在憲兵可以在街上任意槍斃人的年代,17歲的美君竟敢獨自衝去憲兵隊找人,龍應台直嘆:「我做為一個女兒,以前從沒覺得她很厲害,等到很晚了才有體悟,我想對讀者說你不要太晚嘛,早一點找長輩做認真的口述歷史。」

龍應台此次一共幫出版社簽了超過2000本簽名書,當中簽壞了的就順手畫成圖,圖為天下雜誌將最後一本的簽名錶框送給龍。(吳尚軒攝)
龍應台直嘆:「我做為一個女兒,以前從沒覺得她很厲害,等到很晚了才有體悟,我想對讀者說你不要太晚嘛,早一點找長輩做認真的口述歷史。」(吳尚軒攝)

反思起為何過去不曾對母親說過一聲:「媽,妳真了不起」?龍應台認為,他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代,在兩次大戰後,他們的父母輩是被時代打到底層的、從灰燼中開始的,而他們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則是水漲船最高的一代,「所以我們做少男少女時怎麼會瞧得起他們?我們的教育水準、見識都超過父母好多倍,在這種情況中,要對父母說:『你好了不起喔』是不可能的。」

水漲船高的世代,終究體會低眉看向父母:原來他們也很厲害

對此龍應台的結論是,「當你對歷史無知而傲慢時,你對父母輩就會傲慢,這個現象除了兒女對父母輩的歷史不關心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對父母歷史的無知。」

論起與父母輩的連結,多年來漂泊四方,假若未來當美君不在時,是否與土地的連結就斷了?對此,龍應台以書中大河圖文的最後一篇「空籃子」回答:

鄰人送來一籃黃瓜,我們都還堅持要以蘿蔔裝籃回報。這些送給我們「人生」的女人,我們拿什麼裝進籃子呢?

─《天長地久》,第254頁

她認為,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的核心,就是:「生命課要早一點上,上了之後帶著覺悟去走你的人生,在人生不同階段裡都要問自己,『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人、事是什麼?』」而在當前,她最重要的人是美君,最重要的事是陪伴,那等到「空籃子」的時候呢?答案絕對不一樣,空籃子之後,「就是我自己的課,我不知道。」

知名作家龍應台新著《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天下出版)
知名作家龍應台新著《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天下出版)

一個墳連結兩代人 也連結各奔東西的兄弟情

談完了對上一代的連結,《天長地久》也談到了與下一代的連結。書中提到,龍應台的長子安德烈曾平靜談起她的身後事:「你就做個墳吧,你不做墳,我們兄弟跟台灣的牽絆就斷了」

這段話讓龍應台大為震驚的原因有二,一是這段話出口,代表安德烈已經思考過了,而在跟他同樣30幾歲的年紀,她自己是不會思索父母輩的衰老與離去的。

兒子向母親提「先做墳墓」 龍應台震驚

第二是墳墓的做法,挑戰了主流的進步思想。對此,龍應台也說明,若對於喪葬只有環保的想法,只是單一面向而已,但如果台灣這個地方,有一塊刻著名字的石頭讓他們回來看,這對兩個孩子的人生會是不同的,兄弟倆以後會各奔東西,「如果能用一顆石頭換他們兩個一年一起旅行一次的機會,這很珍貴。」

20180425-龍應台專訪配圖。(陳韡誌攝)
龍應台也說明,若對於喪葬只有環保的想法,只是單一面向而已,但如果台灣這個地方,有一塊刻著名字的石頭讓他們回來看,這對兩個孩子的人生會是不同的。(陳韡誌攝)

因為給美君的信和大河圖文的交織,讓這本書更有縱深更立體化,有時間軸還有世界的座標,這可能和秉賦有關,龍應台說到自己在香港的九年,經常坐在香港住房的落地窗前,想著她所在的經緯度,還想著隔山的海溝有多深,這樣的成書結構與一般書籍編排方式大不同,僅僅是找圖片與授權就費盡力心,而閱讀的感受也與網路線上單篇閱讀極不相同,「這就是紙本不可取代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