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東觀點:正確解讀共軍演習的戰略訊號

2018-04-23 06:20

? 人氣

上週,中共解放軍在金門外海演習,並繞島巡航。圖為解放軍的殲-10B。

上週,中共解放軍在金門外海演習,並繞島巡航。圖為解放軍的殲-10B。

上週,中共解放軍在金門外海演習,解放軍空軍再度進行繞島巡航,特別是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的確,此次共軍演習兼具對台心理戰和資源消耗戰的戰術效果,但也不能否認,此次行動的深層思考,是對美台關係進展發出警訊,兼為美國在敘利亞行動聲援俄羅斯,和1958年八二三炮戰的背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更高的戰略層次來看,這反映中美關係來到是否發生第三次轉折的關鍵時刻,更有可能是兩岸關係巨變的前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關係的第一次轉折肇因於韓戰。韓戰前,美國期待中蘇共決裂,公開聲明不再介入中國內戰、不再援助國軍,但韓戰爆發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之後美中相繼用兵朝鮮半島,美國拒絕承認北京,從此中美處於敵對狀態長達二十年。第二次轉折肇因於越戰。尼克森上台後亟欲擺脫越戰泥沼,更期待與蘇聯實現裁軍限武,緩解美國沉重的經濟負擔,遂有1970年代初期的美中破冰。到1970年末期,在蘇聯與越南軍事擴張的壓力下,美國與中國大陸就建交達成協議,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

1970年代之後,中美曾有準同盟的蜜月期,也有全面制裁的冰凍期。隨著冷戰結束,美中間衝突利益雖然持續存在,共同利益卻快速成長,如此讓美國的中國政策在交往與圍堵間擺盪下,還能維持高度的慣性和穩定性。金融海嘯後,美歐經濟頓挫和大陸持續成長,讓中美關係與全球政經結構緊密纏繞,中國大陸成為美國領導全球的必要夥伴,兩者間的權力分享已是全球治理的常態。然而,正因權力分享來自美國自身困境,由此催生美國的民族主義和民粹浪潮,不但對於崛起強權的各種姿態難再容忍,對繼續肩負領導全球的重擔更是三心兩意,造成中美利益衝突加劇,利益重疊削弱,將中美關係帶到第三次轉折的邊緣。

中美關係的兩次轉折,皆因重大的地緣政治與安全結構變化,經濟結構變化或為前提條件,但安全利益才是兩者關係本質的決定因素。因此,當前美中間的多項貿易報復並未根本改變兩者關係,有可能改變兩者關係的反而是「北韓情勢」—北韓因素關乎美國國土安全,且中國大陸能仗北韓對其經濟依賴發揮重大影響力。川普即將與金正恩展開直接會談,通過雙邊安排解決核武問題。若能順利解決,形同創造美國重新界定與中國大陸安全關係的巨大可能。不過,由於任何協議都須貫徹執行方能奏效,而大陸的經濟槓桿對確保協議執行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更進一步說,若沒有北韓的困擾,倡言美國至上的川普政府,更缺乏誘因長期投入亞洲事務,又何須根本改變中美關係架構?因此,當前雙方角力應該是大交換的要價過程,只是因為川普決策風格極難預測,導致要價過程波動格外劇烈。

IL-78及Su-30,共軍IL-78加油機和蘇愷30戰機。(國防部提供)
IL-78及Su-30,共軍IL-78加油機和蘇愷30戰機。(國防部提供)

相對而言,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尚短,1979年兩岸中止砲擊,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正式展開,至今也曾經歷兩次轉折。第一次轉折是1995年李總統訪美後,解放軍兩次對台海飛彈演習,兩岸官方走向對抗,其後經歷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至陳總統連任後,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兩岸幾乎來到戰爭邊緣。正是戰爭邊緣的龐大壓力,促使藍營兩個政黨陸續和中共破冰,至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兩岸關係進入第二次轉折,官方的合作開啟兩岸大和解大交流的時代。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雖然蔡總統主張維持現狀,但兩岸以九二共識為核心的各項歧異持續擴大,從陸客驟減、無緣世衛大會、和巴拿馬斷交,到近來賴院長的數次台獨談話,兩岸關係再度來到劍拔弩張的第三次轉折邊緣。

過去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驅動力都是來自民間,很多政策是民間先行,政府再被動回應。1987年開放探親,是回應上百萬家庭等待四十年與家人團聚的渴望。1993年開放大陸投資,則是對眾多中小企業在台幣升值及國內成本升高下,私下前往大陸投資的正面承認。兩岸官方對抗的1996-2005年間,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網路泡沫、和大陸入世的外在環境下,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屢創高峰,這是2005-2008年兩岸關係第二次轉折的社會基礎,並受惠於兩岸產業分工對台有利,以及企業能夠移動資本兩項因素。然而,當前兩岸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兩岸關係的新驅動力從企業移動轉向個人移動,但個人終究不是企業,無法輕易跳出政府管制範疇,更難形成推動政策改變的力量,若官方走向對抗,民間力量恐怕欲振乏力,這是未來兩岸關係的深層危機。

川安會。安倍晉三與川普。(美聯社)
川安會同時,日本也與中國展開外長級經濟會談。安倍晉三與川普。(美聯社)

回顧歷史,兩次中美關係轉折,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都直接受其影響,甚至發生更本改變。當然,中美關係維持不變,兩岸關係也會發生改變,但不至於撼動中美關係。相反的,穩定的中美關係還可侷限兩岸關係的波動。如今,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同時來到轉折邊緣,兩者共振下擺盪波動自然格外劇烈。從區域的格局來看,在中美徘徊於敵友和戰之間,美國在亞洲盟邦如韓國和菲律賓,都深諳兩邊交好的必要 。最有能力與意願抗衡中共政權的日本,亦復如此。上週安倍訪美之際,日本也與中國大陸展開外長級經濟會談。唯獨台灣,至今仍缺乏與大陸的有效溝通,形單影隻,成為大陸向美國舞劍的最可能目標。

應對中共軍演,根本之途,仍須從兩岸關係著手,化被動為主動,以主觀能動突破結構限制,排除心理戰所欲創造的恐慌效果,並舒緩中美關係變動過程釋放的龐大壓力。孫子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僅從戰術面回應,難免疲於奔命,唯有在戰略層面做正確抉擇,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從兩岸關係著手,正是在戰略上確保台灣立於不敗之地的選擇。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本文原刊《筆震》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