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葉,從波蘭到烏克蘭,1400萬人慘遭納粹與蘇聯謀殺:《血色大地》選摘(2)

2022-04-11 05:10

? 人氣

這些地方黨工在烏克蘭鄉間不得不面對的真實慘況,都如實地呈現在以下這首童謠。這和來自莫斯科的嚴令,還有誇大宣傳都相去甚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達林爸爸,你看看

集體農場是好地方

農舍毀壞,穀倉塌陷

馬兒都是又老又病

農舍上有鐵鎚與鐮刀

農舍裡有死亡與饑荒

母牛沒剩半隻,豬兒不知去向

只有您的肖像在牆上

爸爸媽媽都在集體農場

可憐的孩子獨自邊走邊哭

沒有麵包也沒有脂肪

把一切弄走的是吾黨

溫和溫柔的人在何方

爸爸吃了自己的孩子

黨工只會又踢又打

把我們送去西伯利亞

 

當地黨工被死亡包圍,所有請求都遭上級拒絕。有龐大民眾挨餓死亡是個殘酷事實,無論任何言語與規定,無論流放與處死多少人,都無法改變。烏克蘭人抱怨,根本不可能達成年度上繳穀物的目標,但史達林從莫斯科派去與會的兩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卡岡諾維奇與莫洛托夫,要他們閉嘴噤聲。史達林特別吩咐他們務必要好好收拾那些「烏克蘭的滋事分子」。

史達林巧妙地顛倒是非,在他的想像中認定農民把饑荒當成武器來使用,而不是他用饑荒害死無數農民。史達林持續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扭曲事實,否認集體化造成的災難。稍早,烏克蘭的饑荒還未如此嚴重之際,他曾經承認的確有那回事,但現在他居然說那些饑荒只是「童話故事」,是敵人為了抹黑他而製造的流言。史達林想出一個有趣的新理論:隨著社會主義屢創佳績,遇到的阻力也會越大,因為各方的敵人一想到終將慘敗,自然會死命抵抗。照這樣說來,蘇聯發生的任何問題都是敵人從中作梗,而只要敵人採取行動,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有所進展。

1933年初這些黨工在烏克蘭完成徵糧工作後,離開時只留下一片死寂。與城市相較,鄉間的各種聲音的確是比較柔和緩慢,但此時的一片靜默卻連本來就生在鄉間的人也感到前途渺茫,心神不寧。整個烏克蘭都靜悄悄。

為什麼一片寂靜?因為農民殺了自己的牲畜(或是遭國家沒收)、殺了自己的小孩與貓狗。農民會獵鳥,所以現在鳥兒也不敢靠近他們。幸運的人成功出逃,不過更多人是餓死了,或者已經孱弱到無法出聲。蘇共政府控制了媒體與外國記者的行動,讓農民與外面的世界隔絕。蘇共已經抓穩了政策路線:餓死就是搞破壞,所以農民得不到任何官方的援助與同情。赤貧的農民飽受不公平的徵糧計畫蹂躪,政府也切斷了烏克蘭與整個蘇聯經濟體之間的連結。各種規定與警察警戒線也阻隔了烏克蘭與蘇聯其他地區的聯繫,許多人只能孤伶伶死去,許多農戶滿門滅絕,許多農村陷入滅村的狀態。

19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生於烏克蘭的孩子們,此時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被死亡籠罩的世界,父母絕望無助,國家心狠手辣。1933年出生的男孩,平均壽命只有七年。即便生活如此困窘,某些幼童還是可以勉強保持好心情。漢娜.索伯列夫斯卡(Hanna Sobolewska)在大饑荒中失去父親與五位兄弟姊妹,她仍記得么弟約瑟夫在絕望中仍抱持希望。即便他因為飢餓而肚腹腫脹,生活對他來講仍是處處生機。某天他以為自己看到地上長出了農作物;另一天他深信自己發現了蘑菇。「這下我們不會死了!」他會這樣大聲歡呼,每天睡覺前都覆述著這幾個字。直到某天早上他醒來時突然說:「這世界上一切都死了。」

所以,1932到1933年之間,到底有多少人在烏克蘭死於饑荒與飢餓衍生的疾病?合理推估至少三百三十萬。這些人裡面至少有三百萬是烏克蘭人,其餘則是俄羅斯人、波蘭裔、德國裔、猶太裔蘇聯人與其他族裔的人口。總計烏克蘭大饑荒與相關疾病奪走至少三百三十萬條各族蘇聯公民的性命。

 

血色大地書封(衛城出版)
血色大地書封(衛城出版)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耶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研究院終身研究員,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歐現代史,精通十種歐洲語言。本文選自《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衛城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