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憑什麼》選摘(2):歷史輪廓不是意外也非注定

2015-03-02 05:30

? 人氣

一時碰巧論的其他史家卻看法不同。加大戴維斯分校社會系的傑克˙葛斯通(Jack Goldstone)2009年出版《為什麼是歐洲》一書(他造出「加州學派」一詞來統稱一時碰巧派),他主張:東西方直到1600年都還平起平坐(或説半斤八兩),兩邊都是農業帝國,都有繁複的官僚體制(西方是教士)在捍衛古老傳統。十七世紀從英國到中國,到處都鬧瘟疫、兵戈、改朝換代,到處的社會都搖搖欲墜,但是大部份的帝國都平定動亂,重新導正思想,獨獨西北歐,新教徒推翻了天主教傳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創造出「加州學派」的葛斯通,認為歐洲推翻了天主教傳統,才得以邁向工業革命。)

 

葛斯通主張,西方是因為推翻傳統,才邁向工業革命。因為掙脫了古老意識形態的枷鎖,歐洲科學家才有辦法把自然運作法則鑽研徹底,同樣務實進取的英國實業家才有辦法搞懂煤與蒸氣的用途。到了1800年,西方已經遙遙領先。

葛斯通認為,這一切都不是古早決定,只要有一些不巧,世界便會完全改觀。1690年波因河( Boyne)戰役是一例,未來的英王威廉˙奧蘭治(William of Orange)肩甲被天主教軍一槍射透,據說威廉說了一句「幸好沒打到」,葛斯通認為,那槍只要低個幾吋,英國就可能是天主教國家,法國將繼續宰制全歐,工業革命也不會發生。

彭慕蘭《大分流》更進一步,主張整個工業革命是一大僥倖。1750年左右,東西雙方都正邁向生態災難。人口成長比科技還前面,農業的延伸與加強,貨物的流通,社會的組織,都已耗盡所有可能。東西方都即將到達科技允許的成長極限,全球衰退幾乎已確定到來,十九、二○世紀勢必人口縮減。

(彭慕蘭認為西方工業革命只是僥倖。)

然而,過去兩百年的經濟成長卻超過以往數千年的總和。原因,彭慕蘭解釋,就是西歐超走運,尤其是英國。他跟弗蘭克一樣,也認為西方的好運始於意外發現美洲,創造出一套最能為工業生產提供誘因的貿易體系。只是跟弗蘭克不一樣,彭慕蘭認為,歐洲到1800年也還有可能把好運用光。英國早期的蒸氣機燒的是木柴,人口稠密的西歐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空地種樹。偏巧這時天外飛來第二次好運:英國找到煤礦,才有辦法把許多產業都迅速機械化。到了1840年,英國已經把燃煤蒸汽機運用到食衣住行,包括打進長江的鐵甲艦。要產出同等的能量,英國本來是每年要燒掉1,500萬畝森林的,林地卻根本不存在。化石燃料革命展開,生態浩劫可免(或說推遲到二十一世紀),西方也在一夕之間翻身,主宰全球。沒什麼古早決定,只是一時的萬般湊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