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柴靜的《穹頂之下》—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

2015-03-01 11:10

? 人氣

前央視記者柴靜,蟄伏一年後重現,推出重量級調查《穹頂之下》。(取自柴靜穹頂之下官網)

前央視記者柴靜,蟄伏一年後重現,推出重量級調查《穹頂之下》。(取自柴靜穹頂之下官網)

【一、告別央視後的出手之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辭職後在做什麼?今天,2月28號,柴靜向網路免費奉獻了《穹頂之下》

作為母親,作為調查者而不是調查記者,一年來她一直在苦苦追尋三個問題的答案: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

沒出世的女兒患有腫瘤,她辭職照顧孩子,臘八節,也就是2015年1月27號的晚上,在北京大興的星光影視園,第一次聽柴靜平靜地說出這個資訊,很是震驚!

一出生就接受手術的寶寶已經痊癒,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柴靜開始了調查。那晚,辭職後的柴靜,跟在場的五六百人足足聊了兩個小時。

臘八節那兩個小時的交流,是她調查霧霾過程的再現,是一場關於霧霾的科普,是一次公共政策的質詢,更是一番公眾參與的動員。多台攝像機記錄下了那天的溝通,所以有了今天上線的《穹頂之下》。

名稱借自斯蒂芬﹒金的小說,寓意和動人之處不亞於小說和同名電視劇。這可以說是柴靜辭職後的出手之作,在人民網和獨播美劇《穹頂之下》的優酷都可以看到。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資訊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絕不否認,從財新傳媒到《南方週末》,這些年很多資深記者如汪韜做過大體量的、專業的報導,僅從「霧霾中國」、「中國空氣病」之類的提法就可以窺見他們的眼界與著力,但可以預見,柴靜的《穹頂之下》會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的確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呼吸共同體!她居於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

【二、我要把PM2.5拽到眼前】

如果只有愛,我們對PM2.5可能除了恐懼還是恐懼;如果《穹頂之下》這樣的視頻沒有上網,我們看到的可能大多是政策宣導式的電視節目。柴靜到底是一位有行動力和調查感的母親,她綜合運用當眾演講、現場演示、視頻展示和網路傳播這四大手段,以強大的邏輯力量剖析了給中國帶來嚴重大氣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問題——「消耗量大」、「品質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資訊生產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空間和心理距離,立體地提供了調查的過程與成果,既調節觀者注意力張弛有度,又不斷將調查引向深入,豐富了觀者的認知座標,也填補了一些認知地圖的空白;尤其是如此重大、縝密的調查在互聯網上首次發佈,是傳統媒體內容向互聯網遷移的重要表徵,是互聯網原創的非虛構內容去碎片化、精緻化的又一突出例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