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之路—自己的選擇只能自己承擔:《永不放棄的跑者魂》選摘

2018-04-30 05:10

? 人氣

經過四週的完全休養,手術的傷口與感染都癒合,但相對的,身體的脂肪也堆積在我的肚子上,當時無法正常走路的我,連走進泳池都萬分困難,但心中還想要繼續奔跑,心想著還有許多經典賽事未參加,我還能明顯感覺到這個夢想在我心中的熱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419-《永不放棄的跑者魂》。(取自張嘉哲臉書)
「復健的過程同時也是很多知識跟技術的學習,受傷的時間就是讀書的時間。」(取自張嘉哲臉書)

長跑運動員最重視有氧耐力,但我的雙腳無法使用如何做有氧訓練?所以我先開始上半身的肌耐力訓練,利用重量訓練、阻力訓練,除了重建肌力,也可提升因為手術休養期間退化的心肺耐力,現今最流行的TABATA,便是利用循環間歇的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除了值與量的調配,相要利用阻力達到有效提升有氧能力,這時就必須搭配「心率」。

所謂的心率就是心跳次數,通常以分鐘為單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訓練結束是立刻測量脈搏跳動次數,但這樣的手動測量多少都有誤差,因為當你運動停止,心跳也會慢慢降低。所以我都佩戴能及時測量與顯示心率的心率量測手錶,在運動中就可以隨時監測自我,心率太高就應該停止,心率太低就要鞭策自我。我了解到,如果我需要再度的回到賽場上,就必須「更準確」的訓練,而不是只用意志力訓練,無端破壞自己身體,往往導致嚴重運動傷害。

手術後八週,我進入泳池做水中跑步訓練,利用水的浮力減經我身體重量,減經開刀後左腳的負擔,我也嘗試過無重力跑步機,但在經濟能力的限制下,我還是選擇門票只要一百塊的水中跑步訓練。水中走路或跑步,主要是利用水中的阻力來恢復退化肌力與肌耐力,當然,也可以利用水中跑步來從事有氧訓練。訓練同時配戴穿戴式心率裝置,我就可以評估在水中的運動效果,而且搭配可即時呈現心率表現與運動心率曲線的JoiiSports APP,每次訓練後都能記錄在手機中,我很容易就可以分享給我的醫師與物理治療師,方便討論之後的訓練計劃。

我水中跑步與重量訓練以交叉形式安排,一日水中跑步、一日重量訓練,兩天訓練就會有一天的休息,讓身體能得到完全的修復才能在完成下次的訓練。水中跑步時我讓自己心率維持在最大心跳的60%,鍛鍊我的有氧系統,而重量訓練則是將心率提升超過最大心率80%,在30秒至45秒內盡可能的多次數訓練,所以重量是相當輕的,或是完全不負重,休息時間則是一分鐘,從每動作三組漸進式提升至六組。術後五個月,我可以開始嘗試快走與慢跑,但因為只能每公里七分速,所以心跳率就無法達到60%的強度,期間還是繼續使用交叉式訓練,利用游泳與重量訓練來提升心率與肌力。八個月後,肌力恢復可以跑階梯與上坡衝刺,之後游泳只用於放鬆日的動態恢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