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台灣生死存亡時刻的抉擇—台海開戰四大要素探討

2022-03-10 07:10

? 人氣

第三,烏克蘭內部國族意識的快速崛起,以及尋求加入北約的意願日益強烈,也是造成普京耐心耗盡,決心一戰的原因。直到2014年前後,烏克蘭內部親俄、親西方的兩股力量尚稱勢均力敵,但隨著「顏色革命」導致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倒台後,烏克蘭內部的政治生態就不斷向西方傾斜,現任總統澤倫斯基甚至以將近75%的壓倒性優勢當選,更積極尋求加入北約及歐盟,最終使得普京決定孤注一擲,悍然發兵。反觀台灣,蔡英文在2020年以817萬票的絕對優勢獲選連任,又在2021年底的四大公投逆轉挫敗在野陣營,同黨的「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副總統當選2024年總統的呼聲同步高漲。面對一個內部更反中、更專注整軍經武的台灣,習近平有無可能效仿普京,趁台灣內部「反台獨」勢力仍具影響力時發兵攻台?值得憂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後,拜登總統為首的美國民主黨政府接連在阿富汗撤軍、烏克蘭戰事出現消極應對的態度。縱然美國政府聯合他國對俄羅斯展開罕見強硬的經濟制裁,也持續提供軍事裝備及資金予烏克蘭,但從一開始就言明「不會為烏克蘭出兵」、「不想引發世界大戰」,導致北約其他成員國同樣袖手,絕對是促成普京敢於軍事冒進的重要原因。面對一個擁有將近190個國家承認的烏克蘭,美國猶然如此淡漠,對待只剩下14個友邦的中華民國(台灣),美方會採取多麼積極的行動?令人起疑。

2022年2月22日,烏克蘭危機,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俄羅斯祭出一系列制裁(AP)
美國總統拜登。(AP)

當然,烏克蘭與台灣的主、客觀情況並不完全相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也不全然準確,但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吾人只能「多算為勝」,切不可自恃「台海天險」與「矽盾屏障」而不做準備,更必須面對現實,以負責任的態度迎接挑戰。否則,就如同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日前所言:「烏克蘭更有意願為自己而戰…一旦中國對台動武,如果台灣都沒意願為自己而戰,台灣不能期許美國會來拯救台灣」。

美國對是否派兵保台的四項評估標準並未改變

筆者在「近」文中,曾提出美國評估是否出兵保台的四項評估標準,進而提出「美國不太可能派兵保台」的結論,分別是:

(1)防衛台灣不是美國的條約或法律義務、

(2)台灣不是美國界定的重大利益、

(3)美國朝野均不願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以及

(4)美國對台灣提出的政治議程與軍售要求並非照單全收。

綜合研判,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對台安全承諾是有限度、有條件、具備一定程度不確定性的,只有「將持續依法對台軍售(但仍以防禦性武器為主)」及「很可能不會為法理台獨出兵」兩點比較明確。

上述的分析,有沒有因為烏克蘭戰事而出現結構性的改變?答案是「暫時沒有」,我們從拜登總統近日派遣跨黨派前任國安官員訪團來台的言行可見一斑。首先,無論這些訪賓曾經擔任什麼職務,現在都只是一介平民,顯示美國不願碰觸「一中」禁區。其次,訪團在台期間相當低調,事後由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發佈的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chael Glenn Mullen)致詞稿及其他新聞稿,用字遣詞也相當謹慎,沒有批評中共,也沒有明示或暗示認可台灣的主權地位,更沒有朝「戰略清晰」轉向的任何信號。最後,訪團納入了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行程,並默許國民黨方面事後發佈照片及新聞稿,展現對台灣朝野兩黨的平衡對待,也隱約可見對國民黨外交及兩岸路線的不排斥。從以上訊息觀察,美國政府尚未有因應烏克蘭情勢變化,對涉台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的意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