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音樂串流平台「威脅生命」!兩位搖滾傳奇槓上美國podcast天王

2022-02-01 06:40

? 人氣

加拿大搖滾傳奇尼爾楊(Neil Young,左)與美國PODCAST天王羅根(Joe Rogan)(AP)

加拿大搖滾傳奇尼爾楊(Neil Young,左)與美國PODCAST天王羅根(Joe Rogan)(AP)

「我無法繼續支持Spotify對愛好音樂的人們散播威脅生命的錯假訊息……年輕人以為Spotify不會提供嚴重違背事實的資訊。不幸的是,他們錯了。」

——尼爾楊(Neil Young)

「不負責任的人散播謊言,危害人命。對於這個問題,我與尼爾楊以及全球科學、醫療社群站在一起。」

——瓊妮密契爾(Joni Mitchell)

從黑膠唱片、錄音帶、CD、MP3到串流,人類聆聽音樂的媒介似乎已經演進到了盡頭,也讓全世界最大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前景無限光明:7000萬首歌曲、320萬集播客(podcast)、3億8100萬使用者(涵蓋184個市場,包括1億7200萬訂戶)、全球市佔率3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Spotify這家來自瑞典的公司近來遇上大麻煩,麻煩不是來自兩大競爭對手Apple Music與Amazon Music,而是兩位年紀加起來超過150歲的搖滾與民謠傳奇人物:尼爾楊(Neil Young)與瓊妮密契爾(Joni Mitchell);而且兩人還是加拿大同鄉。

podcast天王忍無可忍的搖滾老將

尼爾楊在上星期發難,槓上美國podcast天王羅根(Joe Rogan),表明不齒此人,甚至不願與他同在一個平台。尼爾楊昭告Spotify:有他就沒有我,既然你們不肯放棄羅根,那麼就請把我所有的歌曲下架!幾天之後,瓊妮密契爾宣布與尼爾楊同進退。對於Spotify上的搖滾迷、民謠迷、老歌迷,兩人的割席而去是莫大的損失。

事件導火線相當奇特,甚至可說與音樂、版權、商業利益沒有直接關連。羅根的節目「喬・羅根體驗」(The Joe Rogan Experience,JRE)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podcast,每個月超過1100萬人收聽,已製播將近2000集,什麼都談,但很少談音樂,照理說與尼爾楊不會有什麼交集或交火。不過去年初美國全力推動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以來,羅根的諸多言論讓尼爾楊(以及瓊妮密契爾)忍無可忍。

疫情激發的民粹、反智歪風

羅根並不承認自己是個「反疫苗者」(antivaxxer),但他多次在JRE節目中質疑疫苗的效力,反對疫苗通行證、疫苗護照之類的措施,公開宣稱「健康的年輕人」沒有必要注射疫苗。他自己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服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這是一種抗寄生蟲藥物,用來對付頭蝨、疥瘡與犬心絲蟲,疫情初期有一些小規模研究顯示它可能有新冠療效,但學界早已打了回票。

當然,羅根沒有任何公衛背景、科學背景,而是代表美國社會強大的民粹、反智歪風。他的政治立場傾向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不能算是川普(Donald Trump)的死忠粉絲,但兩人關於新冠疫情的論調卻是一鼻孔出氣,同樣地愚昧、鹵莽與不負責任。

當然,如果羅根只是一介凡夫俗子,他的說法與作法頂多只會傷害自己與親友。但他的JRE節目每一集有1100萬人收聽,一個月平均製播18集,風行草偃,貽害無限。

Spotify一億美元簽下的搖錢樹與「集體發作的愚昧」

那麼Spotify又是如何淌入這灘渾水?原因很簡單:2020年5月,Spotify與羅根簽下一紙1億美元(新台幣28億元)的天價合約,取得JRE節目獨家播放權(節目片段仍可上YouTube),冀望羅根的超人氣帶來流量、訂戶與廣告;至於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爭議,都是賣點。

言論自由,但是人命關天。2021年的最後一天,羅根的節目請來知名反疫苗者馬龍(Robert W. Malone),此人是正港醫學博士,更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研發的先行者,後來卻誤入歧途,大肆散播關於新冠疫苗的錯假訊息,無論學界如何打臉都樂此不疲。來到羅根的節目,馬龍聲稱美國社會正經歷一場「集體發作的精神疾病」(mass formation psychosis),有如1930年代納粹興起的德國。

換言之,在馬龍之流的反疫苗者眼中,力推新冠防疫與疫苗的拜登(Joe Biden)、佛奇(Anthony Fauci)等領導人都成了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同路人。無獨有偶,另一名反疫苗健將羅伯・甘迺迪二世(Robert F. Kennedy Jr.)上周宣稱,今日受到防疫措施限制的美國人,境遇比當年躲避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 esp)還糟。或許應該說,這是美國社會「集體發作的愚昧」。

270位學者與公衛人士聯名呼籲Spotify管制錯假訊息

馬龍原本就有一批善男信女,羅根的節目讓他更添香火,尤其在他被推特(Twitter)掃地出門之後。後來YouTube將羅根-馬龍的影片下架,但Spotify顯然、當然不敢觸犯自家頭號搖錢樹。後來,270位學者與公衛人士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Spotify訂定公開、明確錯假訊息管制政策。公開信中寫道:

「羅根聽眾的平均年齡是24歲。根據華盛頓州的統計資料,同樣是12歲到34歲的年輕人,未接種疫苗者因為新冠肺炎住院的風險比完全接種疫苗者高出12倍。羅根對馬龍的訪問,讓無數聽眾受到醫學錯假訊息的傷害威脅。如此大規模的錯假訊息事件,將產生極為危險的後果。」

截至今年1月底,美國累計7433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88萬4000人死亡。對此,羅伯・甘迺迪二世、馬龍、羅根、Spotify有何感想?

臉書與推特曾經淪為錯假新聞、仇恨言論、陰謀論的污穢淵藪,至今必須時時勤拂拭、時時清理門戶。Spotify也正走上同樣的道路,未來將面臨公眾更加嚴格的監督,能搪塞的藉口也會越來越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鏡頭回到另兩位主角。尼爾楊與瓊妮密契爾既非公衛專家,也非政府官員,何苦與羅根之流糾纏?原因無他,良知。

對羅根而言,爭議就是賣點與商機。對Spotify而言,一些粉飾太平的宣示與動作就可以杜悠悠之口。對尼爾楊與瓊妮密契爾(及其唱片公司)而言,從Spotify下架代表告別數以百萬計的歌迷,以及可觀的金錢損失。畢竟,今日美國音樂產業的營收高達84%來自串流。但是,良知無價。

對尼爾楊與瓊妮密契爾的歌迷而言,好消息是串流音樂的世界不等於Spotify,我們還有Amazon Music、Apple Music、Qobuz。更重要的是,羅根與其podcast再怎麼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終究是社群媒體年代的泡沫,朝生夕死的蜉蝣,但10年、20年、50年之後,尼爾楊與瓊妮密契爾的音樂仍將傳唱人間。正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