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生命的禮物─獨一無二與必有缺陷

2018-04-07 06:10

? 人氣

獨一無二的生命同時預設了生命的自主性或自律性(autonomy)。我們可以用一個譬喻來加以理解:「雞蛋,從外面打破,則它只是個食物。若從裡面打破,則它就是個生命。」用這樣的主張來譬喻人生,我們預設人是個道德上自律的主體,反對過度他律(heteronomy),亦即反對根據外在於自己的決定因素(如生理慾望、物質誘惑、權威強制等)來行動。自主或自律的主體根據自我施加的律則來行動,這個樣才能彰顯生命的獨一無二性,也就是生命的自由開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康德在「何謂啟蒙?」中指出,一直接受權威的指導來行動,是一種自我招治的未成年狀態。反之,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性求知、勇於挑戰權威、勇於找到出口做出不一樣的行動選擇才是個啟蒙的人。我們支持這樣的觀點。 Plutarcht指出,「心靈不是個需要被充填的器皿,而是個需要被點燃的木材」(The mind is not a vessel that needs filling, but wood that needs igniting)是鄒川雄一向主張的教育態度。

七、生命的第二個禮物─每個生命均有缺陷

何以故?因為生命中的缺陷是上天化過妝的祝福。我們談生命哲學有一個先決的預設,那就是,世俗世界沒有完美無瑕的生命。生命存在狀態必有缺陷,這不是詛咒,這是個祝福,因為缺陷讓我們謙卑,謙卑讓我們彎腰低頭,彎腰低頭是為了讓我們做好努力躍起的準備,缺陷成了生命超越限制、獲得救贖的踏腳石。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或靈性的缺陷,或遲或早人人都會遇上,這件事是絕對公平、沒有例外的。唯一的差異是,有人否認自身有缺陷、有人為自身的缺陷而自慚形穢、有人為自身的缺陷而怨天尤人,這時,缺陷成了一種生命的天譴。但反之,有人直面自身的缺陷、有人對自身的缺陷坦然接受、有人因自身的缺陷而心懷感恩,這時,缺陷就成了化過妝的祝福。

在醫療上,有一種觀點叫做「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這個觀點視身心的缺陷為一種客觀的、個人的障礙。這個觀點是不充分的,我們需要輔以「社會模式」(social model)來觀照。身心的結構或功能損傷不必然是個障礙,如果社會可以在制度上、物質條件上打造無障礙的環境,確保一個人的基本活動和參與可能性,則這就不構成障礙了。根據聯合國「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促進、保護和確保實現身心障礙者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充分、平等享有,並促進對身心障礙者故有尊嚴的尊重。」唯有社會模式的觀點方有可能落實此一理念,讓人的缺陷不構成成障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