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朱立倫該怎麼拯救國民黨?

2022-01-20 06:5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吞三敗,亟需找出提振士氣之道。(潘維庭攝)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吞三敗,亟需找出提振士氣之道。(潘維庭攝)

接連而來的四大公投、中二補選及罷昶等多項挫敗,讓原本就已氣若游絲的國民黨頓時落入失智失能的狀態,連黨主席朱立倫都選擇在當晚「神隱」,改由發言人出面應對,整齣悲劇變成一齣讓人笑到流淚的黑色喜劇,讓人不禁對這個中華民國開國政黨、台灣當今第一大在野黨感到悲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民主政治裡,政黨興衰本是常態,不足掛懷。但國民黨畢竟是最重要的在野力量,為了台灣民主的健全發展,近日來不分黨派,多有論者就「國民黨如何振衰起蔽」發表議論,意見之紛雜,令人無所適從。以下,筆者就不浪費讀者時間,以「現任黨主席朱立倫該怎麼拯救國民黨」為命題,來個直球對決。

國民黨應該最優先處理的問題:國族定位

當前的態勢很清楚,台灣多數選民可以在地方層級的選舉給國民黨候選人機會,可是一旦升級到中央層級選舉或公投,面對民進黨操作「抗中保台」牌,國民黨都是潰不成軍。有些黨內人士提出「戰術操作失當」、「內部不夠團結」、「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等理由,這都只是枝微末節,沒有直面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連平常不關心政治的路人都知道,國民黨就輸在被台灣主流社會定性為「親中不愛台的外來政黨」,加上外部「美中對抗」的大環境,以及台灣過去族群衝突遺留的裂痕,掛著「中國」招牌的國民黨,不戰就先輸了半截。

筆者建議,以朱立倫為首的國民黨中央,首先要處理的就是黨名。已經有中常委提出更名為「台灣國民黨」,不意外地招致深藍代表洪秀柱等人的反彈。面對黨內國族認同衝突再起,朱立倫不應該故作中立,而應該學習阿扁「進兩步退一步」、「衝突、妥協、進步」的戰術,選在2022年地方選舉前,由「台灣國民黨」派打前鋒,目標訂在將黨名改為「中華民國國民黨」、「中華國民黨」或「國民黨」。這個建議是因為「台灣認同」已是社會共識,但多數人可以接受自己是華人,而維持「中華民國」現狀是台灣社會的共識。相較於「中國」一詞所引發的爭議,無論是把「中華民國」或「中華」冠在黨名前,不僅能贏得更多外界認同,也不違背國民黨的基本價值。君不見孫中山先生在世時,也陸續用過「國民黨」、「中華」革命黨等類似的名稱呢!

有人會說,經過幾場連敗,國民黨已經快散架了,朱立倫也成了弱勢黨主席,這個時候操作國族議題,豈不是要引發藍營內鬥,甚至讓深藍、紅統出走?這種說法,是典型步向衰退的企業喜歡提出的說詞:「拓展不了新市場,又放不下老客戶」,無異於就地等死。如果朱立倫不盡快處理,2022地方選舉恐怕都會敗選。這樣一來,2024總統大選沒舉行就可以宣布民進黨勝利(當選人很可能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國民黨不僅會隨之滅亡,台灣都會被拖入戰爭的風險。而從民調數字來看,洪秀柱等人為首的統派勢力,在台灣社會的影響力不超過5%,國民黨主流勢力為了救亡圖存,早晚要跟他們攤牌,而攤牌時機拖越晚,國民黨會越難救,真正是「長痛不如短痛」。

改黨名只是調整國民黨國族論述的第一步,只有勇敢跨出這一步,才能談之後的兩岸關係論述,以及怎麼處理美中台三邊關係。至於朱立倫是否常接到習近平函電、派遣年輕幹部赴美籌設代表處,都只是李鴻章所說的「裱糊匠」功夫,小打小鬧,做做樣子罷了。

筆者對國族論述的第二步建議,是清楚定義「中華民國就是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獨立國家」。藍營各派兩岸論述者的最大共通問題,就是常常過度顧慮中共的反應,又容易犯學究毛病,創造許多一般台灣人難以理解的概念(「一中三憲」、「大屋頂」、「九二共識」等都是),導致自身被民進黨貼上「親中賣台」標籤,既不被台灣社會接受,又遭到美國等友邦的猜忌,還得時時看中共臉色。

當前態勢很清楚:只要我國沒有更改國號與國旗、修憲更動固有疆域,中共武力犯台的機會就很低。加上有美國的支持,中共就連軍事冒進的動機都沒有。此外,中國在習近平主導下大力推行「共同富裕」、「經濟結構調整」,過去台商靠中國市場牟取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論從安全或經濟的角度,都再難找到中華民國繼續對中共委曲求全的理由,剩下的只是如何處理馬英九、韓國瑜等黨內外省勢力的鄉愁罷了。

20211212-國民黨12日舉辦「我同意!YES大遊行」公投造勢活動。(柯承惠攝)
國民黨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國族認同,區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柯承惠攝)

中共是尊重實力,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戰術手段可以很靈活的政黨。在現階段,武統不符合它的利益,而一個軟爛、執政無望的國民黨更得不到它的尊重。只有國民黨振衰起蔽,成為相較於民進黨的一個更可接受的選項,中共才會願意與國民黨對話。而國民黨要成為比民進黨更能被中共接受的選項,只要訴諸「兩岸和平」、「不排除在台灣民意認可下和平統一」、「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以及「台灣不要成為美中對抗的主戰場」等論述,就有很大機會達成。

最後,族群因素在台灣內部雖然越來越被淡化,但有相當比例的人口(特別是佔70%以上的福佬人)對外省色彩濃厚的國民黨抱有一定疑慮,怎樣都不肯認同國民黨也是一個紮根台灣的政黨。回應這種疑慮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朱立倫為首的黨中央,要主動、積極將以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地方首長為首的本省籍從政同志納入決策圈,並且放空自我,認清朱立倫未來最可能的角色就是國民黨的「轉骨師」、「造王者」,讓最具民意基礎、最少族群爭議的黨內新領袖帶領全黨力搏2024。

國民黨其次要處理的問題:學習做好一個在野黨與地方執政黨

這個部分,筆者就不打算著墨太多,因為這是相對簡單、只要處理好第一個問題(國族),再加把勁就能順順處理的次要問題。但為了論述完整性,還是在這邊帶過一筆。

國民黨第二次在野(2016到現在),與第一次在野(2000-2008)的情況完全不同。現在的國民黨,沒有兩岸牌的政治紅利、既沒有黨產、在國會也是少數、人才庫更面臨老化的危機。手上僅剩的好牌,只剩下「瘦死的駱駝(國民黨)比馬(民眾黨等其他在野黨)大」,還能在國會與地方縣市取得相當席次。要想把手上的好牌打好,逐步累積翻盤的賭本,國民黨就得步步為營、善用優勢,而不是胡亂出牌、下注,把殘留的賭本一把把輸光。

坦白說,江啟臣前主席領導的國民黨中央,既沒有膽量與智慧處理首要問題(國族),又在次要問題(問政)暴衝,把鬧事當成監督,接連發動欠缺論述、正當性與勝率的罷免、公投,讓繼任的朱立倫一把把將所剩不多的賭本輸掉。目前看來,朱立倫是有心處理「問政」此一次要問題,但短期內看不到成果;而「建立地方執政口碑」則是讓國民黨籍縣市首長「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還有很大進展空間。

筆者認為,只有勇於處理首要問題(國族),才能事半功倍,讓國民黨騰出手來處理次要問題(問政),中長期才能讓國民黨繼續成長茁壯。否則就像是醫生在面對一位得了癌症的病人時,不去處理一直長大的惡性腫瘤,卻老是在開止痛藥、做症狀處理,最終這個病人一定會被送進安寧病房等死。朱立倫要做救人性命的醫師,還是葬儀社的禮儀師,就在他的一念之間。

結語:認清關鍵,才能悉中肯綮

國民黨的問題是累積數十年的沈痾,期待朱立倫剛上任主席就做到藥到病除是強人所難。但如果不能抓到主因,就容易方寸大亂,導致後續治療流程錯上加錯。朱立倫在上任之初遭遇失敗,也可以看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總比等到2022、2024等重大選舉時才開始爆發問題來得好。

有黨內人士提出儘速召開「黨是會議」,這是不錯的建議,但如果只是找自己家裡的人來大拜拜,欠缺廣邀各界有識之士的度量與勇氣,也只是和稀泥的歹戲拖棚罷了。其實,台灣社會雖然有時不重說理,偶爾理盲濫情,但整體而言很有包容性與溫情。只要國民黨敞開心胸,願意與台灣社會對話,或許短期內看不到效果,也很可能2024還是敗選,可是中長期仍能生存發展,誰說不能重返執政?誰說不能成為維繫中華民國的一股優質力量?

匹夫管見,尚祈國民黨有識之士早日圖之!

*作者為海外政治觀察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