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棻專文:生活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沒有鄉愁

2022-02-03 05:50

? 人氣

作者透過書寫散文,分享居住美國、香港等地的經驗與心情。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透過書寫散文,分享居住美國、香港等地的經驗與心情。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1985年,父親是一名高中老師,通過教育部的公費甄選,到美國華盛頓進修3個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當時才3歲,關於這件事的記憶幾乎沒有,但是這件事情在過去30多年間,各式各樣的細節,被爸爸以及其他家人朋友頻繁地提起,導致我們所有人好像也一起跟他在華盛頓過了3個月。因為這對我們這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來說是不得了的大事,能出國,還不用花錢,肯定是交了不屬於我們的好運才能達成願望。

去美國3個月,好像勝過在台灣活30年,爸爸跟我們講美國車、美國人、美國校園、美語、美元、美國天氣、美國食物、美國交通。他還從美國寄了卡片、貼紙與髮夾給我,巴掌大的硬紙板上面挖了10條縫,每一條縫上面別1支髮夾,成對的,一共5種樣式。收到這些舶來品,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千金小姐。阿嬤跟我要,我心疼地給了她1支。很多年後,全部的髮夾早已不知去向,我給阿嬤的那支,卻始終放在她桌上容易拿取的位置,成為唯一剩下的1支。

爸爸說,去了之後真後悔沒有從台灣帶原子筆,美國原子筆1支1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0元,「夠我在台灣買一盒!」

爸爸也說,還好同行的其他老師帶了大同電鍋,他們集體燉牛肉,配當地便宜的硬麵包,餐費立刻從一餐10美元,變成一餐1美元。

‧‧‧

20多年後,我去美國念書,行前買了好多筆,也小心翼翼地把一個全新的大同電鍋打包。其實在我出國的2011年,這些東西未必需要,只是,我是家人和親戚間第1個出國念書的,爸爸說過的話像是20多年沒有更新的教科書,成為我踏上遙遠國度的唯一行前指南。

去了美國之後,不難想像,我發現爸爸說的,以及過去20多年我們集體創造出來的美國生活經驗,某些是實在的,某些是虛幻的。可是最鑽進心底的,是某些我相信爸爸也經歷過,他卻沒有說出來的事情。

有一次我從美國回家,一年沒回台灣了,爸爸來接機,見了面交給我2袋東西後就背著手往停車場方向走,讓我自己跟上。一如往常,我們不會並肩聊天,只是一前一後地走著。到了車上,我打開袋子,發現是一碗甜不辣和一碗大腸麵線。

他這時開口說了第一句話,「妳吃吧。出國就是那樣而已,開心幾個禮拜,到最後只想著回家」。

那句話像是吐露一個祕密。既然對方也有長期旅外經驗了,關於孤獨,就不妨直說了。如果我沒有出國,爸爸恐怕永遠不會告訴我,1985年的他,即使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開過眼界之後,只想念台灣的牛肉麵。

‧‧‧

去美國念書之前,我也有一點點出國觀光的經驗。第一次出國去了沖繩,團體行程,我和媽媽、姑姑,還有姑姑找來壯膽的幾位遠親。那時候都是大團,我們幾位近親遠親湊起來也不到團體中的多數。一路走馬看花,到觀光工廠就買點土產。愉快地想著,原來人家說出國觀光旅遊就是這麼回事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