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個資遭外洩,想向臉書說再見?《紐時》專欄作家:甩掉臉書沒那麼容易!

2018-03-24 09:10

? 人氣

臉書連日來深陷史上最嚴峻個資外洩風暴,高達5000萬筆的用戶資料遭到數據公司不當擷取,甚至被用於操縱美國總統選情。臉書對用戶個資的把關疏漏,引發使用者的撻伐聲浪,擔憂個資遭有心人士濫用,眾多用戶也紛紛揚言出走,但在社群媒體高度滲透日常生活的當代社會,要和臉書分手絕非易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科技專欄作家布萊恩‧陳(BRIAN X. CHEN)於21日撰文告訴正在考慮離開臉書的讀者,固然有許多臉書之外的替代方案,但刪除臉書可能招致更多麻煩,且個資並不會隨著帳戶一併消失,要真正和臉書說再見,不只是按下刪除鍵那麼簡單。

刪除臉書就能一勞永逸嗎?《紐時》專欄作家不這麼認為。(AP)
刪除臉書就能一勞永逸嗎?《紐時》專欄作家不這麼認為。(AP)

想找臉書替代品?幾乎沒有,而且很麻煩

隨著外洩醜聞愈演愈烈,用戶對臉書提供的隱私保障也失去信心,不滿持續發酵。根據分析機構ExportTweet的資料,在21日的兩小時區間內,就有超過10000個標記「#刪掉臉書」(#DeleteFacebook)的主題標籤(hashtag)的推文出現在推特上,發表停用臉書的告別宣言,儼然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流行趨勢。

但布萊恩‧陳提醒,臉書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社群平台,擁有20億的活躍用戶,超過全球人口的4分之1,除了臉書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社群媒體能讓使用者找到所有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而在美國以外的許多地區,使用臉書更多是為了生活所需,在緬甸、印尼和埃及等地,民眾都仰賴臉書作為從事商業活動以及聯絡家人的主要管道;在非洲,臉書公司更為當地居民免費提供得以連上臉書的無線網路服務。如同《紐約時報》另一位記者法蘭柯(Sheera Frenkel)的推文,臉書在這些地方已成為網路的代名詞,重要性不言可喻,能選擇刪除臉書其實是一種「特權」。

此外,臉書提供了「一條龍式」的路徑,使用戶得以在同一平台上與親朋聯繫、舉辦或參加活動、提供顧客服務,甚至由下而上發起運動,若將臉書刪除,用戶必須透過多個應用程式的拼湊,才能創造與臉書相同的使用經驗。而刪除臉書更意味著,個人不再有權限登錄當初利用臉書帳戶綁定的所有第三方應用程式與網站,在過去只要點擊「使用臉書登入」按鈕,便能跳過繁雜的註冊程序,讓用戶只消分享個資便能輕鬆地購物、玩遊戲(在「劍橋分析」的例子裡則是心理測驗),一旦與臉書說掰掰,將伴隨無數次冗長乏味的創建新帳號程序。

即使把臉書帳戶刪除,使用者很可能仍然生活在這個社群帝國的陰影之下,因為全世界最大的通訊軟體、擁有15億用戶的WhatsApp,以及擁有超過8億用戶的相片分享軟體Instagram,同樣都是臉書旗下的子公司。布萊恩‧陳形容,在使用者奔向臉書和Instagram之後,曾經風光的相片分享平台Flickr,就像是「人們數位回憶的墓園」。而擁有10億用戶規模的微信(WeChat),基於中國政府監控訊息的嫌疑,同樣具有隱私上的疑慮。因此,要找到擁有具有相同廣泛群眾基礎且缺陷較少的替代品可說是相當困難。

離開臉書也沒用 個資仍無所遁形

布萊恩‧陳也警告,即使將帳戶刪除,也不等於你的人生就此在臉書上消失,曾經透過臉書傳送的訊息,或是由朋友上傳標記的照片並不會遭到移除。由於臉書上遍布著與他人互動的痕跡,布萊恩‧陳寫道:「除非你的朋友(還有你朋友的朋友)也都刪了他們的帳戶」,否則個人仍將輕易成為追蹤目標,無法逃出臉書的手掌心。

在高度仰賴社群媒體的當代,個人隱私越來越難以保障。(Thought Catalog@Flickr/CC BY 2.0)
在高度仰賴社群媒體的當代,個人隱私越來越難以保障。(Thought Catalog@Flickr/CC BY 2.0)

再者,臉書並非唯一會收集使用者資訊的公司,無所不在的網路追蹤器,例如瀏覽器常見的「Cookie」(網站伺服器儲存在電腦上的資料)會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所有活動,同樣是資訊外洩的兇手。因此,布萊恩‧陳認為,與其為了隱私理由斷然告別臉書,不如學會調整網站與應用程式的隱私設定,在享受社群媒體帶來的便利與樂趣時,保護隱私免遭洩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