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美專文:期待下一個「台灣奇蹟」之路

2015-02-07 05:50

? 人氣

分配正義是永恆的命題。(圖片取自鳳凰網)

分配正義是永恆的命題。(圖片取自鳳凰網)

去年11月底左右,一個由衛生福利部和外交部共同舉辦的國際會議上,很高興又見到老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我們是在全民健保最早期企劃時代(1980晚期),為了幫助台灣實踐提供全民健保照顧那一個理想而結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志良那天提到他正在寫一本書(又一本書),即將完稿,沒想到兩星期後,他就把新書章節陸續寄給我,讓我先睹為快。拜讀之後很是驚喜,因為他這次書寫的題目,竟是我近幾年來對台灣同樣關心的一些公共事務和政策,透過這本新著,讓我對台灣多項公共政策和現況有了最新了解,也讓我的許多疑問得到解答。

我感觸最大的,莫過於這新書中的主題,也是台灣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分配正義的下滑和所得不均的上升。這個大問題的存在和發展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造成台灣許多民眾,特別是年輕朋友們對前途有茫茫然的沮喪之感。2014年春天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和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是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現實不滿最直接的反應。這本新書對這個世紀大問題做了透徹的討論,並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

其實,台灣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對現實的不滿,在世界各國也可找到許多同例。客觀來看,全球化為世界各國同時帶來正面和負面的效益。正面效益包括如消費者可以購買到廉價的進口商品;還有許多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億萬貧窮人口得到機會跳出了貧窮。不幸的是,這些人們的生活改善是來自許許多多已發展國家和經濟體(包括台灣)之內的勞工和中產階級份子付出的代價。他們因為競爭不過,就只能留在1980年代的薪資階級,甚至失業,要翻身幾乎是難之又難,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全球化下另一個負面效應就是經濟成長的所得、利益愈發集中在資本家手上。

這一大群勞工和中產階級,屬於全球化之下的「輸者」,此時他們最需要政府的照顧。這並非以營利為主旨的市場的責任(當然有許多人認為企業應也有「社會責任」),主要應是政府的責任(如政策的調整、輔助產業結構的重組,以及創造新的、好的就業機會等)。

又不幸的是,台灣政府多年來因財力有限,甚至負債累累,實際上對社會需要照顧的人幫不了什麼忙(例如長照的一拖再拖,幼兒照顧制度的建立以便職業婦女能同時持續工作和生育孩子等)。探討財力不足的原因,驚然發現原來政府的稅收只占台灣總經濟生產毛額的12%!在國際上來說這麼低的政府稅賦比是不可異議的(請見右表),甚至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是可笑的。這並不單是我個人的看法,本書中也指出,2014年9月挪威前總理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布倫特蘭夫人訪台演講時,認為台灣應改稅制,向富人課稅,以利資源分配。台灣如此超低的政府稅賦比,可以想見對台灣的多項公共政策、公共建設和民生問題帶來了多大的負面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