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觀察:只要堅持說真話,記者這個身分就不會死

2022-01-09 18:00

? 人氣

2013年11月,《紐約時報》報導披露彭博社新聞主編溫克勒(Matt Winkler)自我審查,阻止揭露中國高層權錢交易的文章發表。溫克勒對此予以否認,還曾發表文章表示"發表敏感報導可能導致報社被趕出中國",並以國際媒體在納粹德國時期自我審查以能在德國進行報導為例,來類比彭博社在中國的策略。事實上,《紐約時報》在中國的報導,也多次在自我審查的邊緣掙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既然西方媒體在納粹德國的「擦邊球」都是有意義的,那麼當年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發聲和抵抗的德國人的堅持,更是具有無尚的價值。今天的中國和香港亦是如此,無數媒體同行和其他民眾在政治高壓之下頑強承受,輾轉抵抗,以包括沉默、嘲諷、隱喻、學術包裝、消極合作、指桑罵槐、聲東擊西、借古諷今、「打著紅旗反紅旗」等各種形式對著權力說真話,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媒體從業者,我為彭博社等國際媒體為自己的策略辯解感到隱隱的擔憂。同時,我也不希望香港變得像中國一樣,在媒體行業只剩下「擦邊球」,在文壇和學界被贊賞的只有「寫作技巧」。我希望更多的人像當年的我一樣,在因為「寫作技巧」得到贊賞的同時,更多地感到屈辱和憤怒。

只要堅持說真話,記者這個身分就不會死

在這個意義上,《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等香港媒體不屈不撓地抗爭到底,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讓我肅然起敬。

不用說,《明報》、香港電視等媒體一些編輯記者忍辱負重,堅守崗位,也讓我深感佩服。但是,我也一再提醒這些同行,他們所要面臨的前途可能比想象的更加艱難。

與作惡的權力怪獸合作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很多中國媒體人和學者,並沒有完全服從權威,也沒有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但是會一直處在為自己的言行正當性的焦慮之中。若干心理實驗表明,人在正當化自己的言行的同時,可能妖魔化別人的不同表現。有時我會擔心,在今天的中國,納粹時期的「白玫瑰運動」可能被認為 「不會打擦邊球」、「不講策略」、「過於激進」而遭到詬病。

在前述短文中,當時還身處中國內地媒體圈的我反省道:「媒體人太容易自我愚弄了,把怯懦當隱忍,把無能當通達。」我不希望有一天香港媒體同道也如此痛心疾首。我希望香港始終存在多種媒體抗爭形式。

眾新聞一位同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記者只是一個頭銜,無論是否留在行內,只要堅持說真話,記者這個身分就不會死。」這讓我想起來已經被關閉的港台電視知名欄目《頭條新聞》在2012年對我做過的一個專訪短片,片頭摘錄了我的一句話:「只要我們想要傳播,哪兒都是媒體;只要我們想要表達,哪兒都是空間。」謹以此與香港同行分享,祝你們新年快樂!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長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