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任務:復活》和其他預言成真的科幻故事

2021-12-28 08:09

? 人氣

電子遊戲《賽博朋克2077》
Reuters 電子遊戲《賽博龐克2077》推出市場一個月內賣出1000萬套,其成功證明賽博龐克黑科幻仍方興未艾(Credit: Reuters)

在《駭客任務》、《神經漫遊者》、《捍衛機密》和其他賽博龐克作品中出現的虛擬現實頭戴式裝置於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疫情期間特別流行,用此技術大家可以足不出戶參加音樂會、節日慶典、健身課程、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甚至野外訓練。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縮寫為AR)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菲利普•K•迪克1956年的短篇小說《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然後為多部賽博龐克作品,比如《神經漫遊者》和保羅·范霍文(Paul Verhoeven)1987年的電影《機器戰警》(RoboCop)所採用。現在增強現實技術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科技之一,接近主流運用的有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AR眼鏡和AR隱形眼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深度仿冒(deepfake)的原理是用電腦技術改變某人的身份以欺騙視眾。1987年發行的塞博龐克電影《過關斬將》(The Running Man)即用了此概念。故事背景設定發生在2017年,講一家電視公司使用「數字啞光跟蹤」技術陷害阿諾·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飾演的一位粗曠軍人,指控他犯下的罪行是無中生有。而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概念也是首先出現在賽博龐克作品中。斯蒂芬森1999年出版的小說《編碼寶典》( Cryptonomicon )中就提到了加密貨幣,有人甚至諷刺斯蒂芬森是比特幣的身份不明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真實身份。

但要是正如推想小說作家傑克·沃馬克(Jack Womack)為2000年美國版《神經漫遊者》所寫的後記之言,「是否書寫某事的行為實際上會促成某事的發生?」許多人認為吉布森的作品不僅預測了網絡空間,而且影響了網絡空間的發展,正如一位記者所說,「他為互聯網時代創作了一幅肖像」。

技術專家、谷歌地理產品部門(Google's Geo)前主管約翰·漢克(John Hanke)指出,賽博龐克小說《雪崩》提到一個可讓小說中人物通過精確的虛擬複製品從空中俯視大地的虛構軟件「地球」,這成為谷歌2001年推出"Earth Viewer"的靈感來源,後來這成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谷歌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也是小說《雪崩》的粉絲。《連線》雜誌(Wired)線上版的科幻播客《極客銀河指南》(Geek's Guide to the Galaxy)主持人戴維·巴爾·科特利(David Barr Kirtley)在最近一期節目中說,他開始草擬一份聲稱自己曾受過《雪崩》影響的硅谷發明家和企業家的名單,「但到某個時候就停了下來,因為發現基本上所有人都受其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