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任務:復活》和其他預言成真的科幻故事

2021-12-28 08:09

? 人氣

這三個主角都將回歸(不過莫斐斯以更年輕的狀態回歸,由亞亞阿巴杜馬汀二世 Yahya Abdul-Mateen II 飾演),同時還將呈現《駭客任務》系列招牌性的功夫動作,以及對「什麼是真實」的檢驗。在第四部正式上映前,因只公布了幾個畫面神秘的預告片,所有人都在猜測故事情節到底如何展開,而當今現實卻是,《駭客任務》的核心思想,即虛擬現實和模擬理論已空前深植入我們人類的現實。的確,在一個真相比科幻小說更奇怪的世界裡,一部新的《駭客任務》電影,以及整個賽博龐克黑科幻能給人類帶來什麼新的啟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賽博龐克之起源

「賽博龐克」這個合成詞來自美國作家貝斯克(Bruce Bethke)1983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賽博龐克》(Cyberpunk)。小說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科技發達社會的叛逆孩子,他們逃學,以及入侵銀行的主機而搶劫銀行的故事。貝斯克解釋說,他希望有一個術語能結合表達科技與「誤入歧途有反社會傾向的年輕人」這兩層意思,在做了各種組合後,終於找到cyberpunk這個聽起來完全凖確的合成新詞。另一位早期賽博龐克重要作家是迪克(Philip K Dick)。他1968年出版的小說《仿生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可以說是第一部賽博龐克題材作品,為賽博龐克的先驅。198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成為賽博龐克最不朽的作品之一。其他可稱之為賽博龐克的作品還包括日本漫畫系列《阿基拉》(Akira, 1982)及其同名動畫電影(1988),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1984)和龐德史密斯(Mike Pondsmith)的角色扮演桌面遊戲《賽博龐克2020》(Cyberpunk 2020, 1988)。

到20世紀80年代,賽博龐克在主流科幻小說的地位,已如同龐克樂隊之於前衛搖滾一樣。當兩位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H G Wells)和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將他們的筆力伸到太空尋找外星生命之時,黑科幻賽博龐克作家吉布森和他的同道則在黑暗的、被遺棄的地球世界裡四處尋找題材。雖然賽博龐克充滿了未來主義的科技,但描繪的卻是社會敗壞,貧富差距懸殊,犯罪和毒品猖獗,超級大公司的權力讓腐敗的政府俯首帖耳,而且氣候災難頻繁發生,環境被污染,大氣中充斥著毒物。賽博龐克的最佳定義很簡單:高端科技結合低端生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