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論天龍國選民眼中的柯文哲及後續效應

2018-03-10 06:50

? 人氣

民進黨台北市黨部春酒,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甘岱民攝∕喝酒不開車)

民進黨台北市黨部春酒,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甘岱民攝∕喝酒不開車)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近發表了題為「天龍國選民眼中的柯文哲」的二月民調報告,在近九千字的基本選情分析後,提出了四點暫時性的結論與觀察,引起國內外人士的關注。我覺得這些觀察對那些想深入瞭解2018台北市長選舉的人有相當大的幫助,值得再提出來,並做一些延伸性的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多數「天龍國」選民眼中的柯文哲,基本上,是一個意識形態立場正確的人,他在涉及中國、兩岸、兩蔣或228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言論聽在多數台北市民耳中有如天籟一般,但聽在另一些人耳中會感覺刺耳。因為這樣,所以他在市政建設方面的諸多缺失是可以被容忍的。這也是為什麼柯文哲施政表現平平(在四位歷任民選市長中只能排第三)卻又可以安然度過難關,獲得過半數市民的肯定。這充分證明了政治科學的新傳統智慧:在政治支持或選舉支持的爭取上,意識形態比公共政策重要。

第二、柯文哲在台北市選擇了意識形態「正確」的一邊,選擇跟多數人站在一起,這是政治的正確,有助於他穩固高民意支持度和確保連任的可能性。但這究竟是柯文哲精打細算下的策略性選擇?還是他天性本就如此?換句話說,他究竟是因為對「天龍國」有過人的瞭解認識而經常投民之所好,取悅藍營大眾,如不惜講出阿扁裝病說等,嘩眾取寵;或是其天性本就如此,講話常不經過大腦,依照他的自然邏輯就隨便發表議論?恐仍需時間加以證明。但泛綠支持者最後如何認知柯文哲?如何定性柯文哲?將有深遠的政治後果。

第三,根據現有的經驗證據,柯文哲似乎已經牢牢掌握了淺綠、淺藍和中性選民過半的支持,獲得了穩定的「贏的多數」(winning majority),建構了穩固的「取勝同盟」(winning coalition),所以,他不論在「兩人對決」、「三人爭霸」的競爭結構中都暫時一枝獨秀,傲視群倫。不僅如此,他的施政表現除獲得高比例淺綠、淺藍和中性選民的滿意外,也獲得三成九深綠選民肯定,三成深藍選民的支持。

2018-02-27-台灣民意基金會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在柯文哲、蘇煥智、丁守中競爭下支持誰。(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2018-02-27-台灣民意基金會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在柯文哲、蘇煥智、丁守中競爭下支持誰。(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第四,也是最後,然而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質。柯文哲目前雖傲視群倫,但選舉未到最後,無法鐵口直斷勝負。未來民進黨與國民黨將如何應對處理2018台北市長選戰?民進黨是讓或不讓?國民黨會不會推出更強的候選人?兩黨有無其他秀異份子會脫黨參選?選戰會怎麼打?在在都是變數,在在都是關鍵因素。

在這項結論性觀察的基礎上,我有以下三點補充:

第一,影響選舉結果的因素,意識形態比公共政策重要。這已經是西方政治學的新傳統智慧,但台灣有這種認識的人不多。在台灣,許多人包括政治人物在內,對意識形態與政治過程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開口閉口不要談意識形態,似乎這樣講會讓自己顯得很高尚,就好像有人開口閉口說不要談政治一樣。但這樣講,在有深度的人眼中,其實是自曝其短,不經意的顯露出自己見識淺薄而已。更進一步說,有人開口閉口不要談意識形態,其實這種態度就是意識形態,或說是一種「反某種特定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

比方說,深綠人士喜歡談「台灣主體性」、「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深藍人士一聽就非常刺耳,然後斥責說「你有台獨的意識型態」,當深藍人士講別人「有意識型態」的時候,自己何嘗沒有強烈的大中國意識型態?政治意識型態是民主政治過程的重大因素,任何國家都一樣。想想看,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阿扁市長當時施政表現滿意度七成六,但卻落選,為什麼?原因不在施政表現,原因也不在公共政策,原因就在意識型態,或講的更清楚一點,原因在天龍國選民的意識型態。所以好好認識天龍國選民的意識型態是很重要的事。

2018-02-27-台灣民意基金會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台北市選民對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論調的反應。(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2018-02-27-台灣民意基金會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台北市選民對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論調的反應。(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第二,關於建構「取勝同盟」(winning coalition)的重要性。「取勝同盟」這原本是博奕理論用在民主國家內閣組成時的重要概念,但我覺得分析選舉競爭也是非常有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合縱連橫」的這種那種主張,牽涉到的核心思維就是「政治結盟」(political coalition)。希臘羅馬時代,日本戰國時代,近代與當代國際政治,不都是講究「政治結盟」的權謀詐術?選舉競爭本質上也是一樣,政黨與候選人有意識地選擇「政治結盟的模式」,是決定選戰成敗的關鍵。但這需要政治人物非常敏銳正確的政治判斷力,我稱為「政治智商」(Political Intelligence,簡稱PQ)。

有政治人物自誇IQ有多高,也有政治人物自誇EQ有多好,但在慘烈政治過程中要殺出一條血路,贏得最後勝利,最重要的是PQ要好;當然,純靠運氣登上大位的人也不是沒有,但一旦坐上大位,若不能擅自珍攝,任用能人異士,災難將不斷的來,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傑出的政治家與政治學者馬基維利就曾深刻分析過。PQ好的政治人物政治嗅覺特別敏銳,能洞察周遭複雜險惡的政治生態與發展脈絡,並很快地辨識和選擇「政治正確」的一邊。

從結果面來看,柯文哲的PQ看來是不差的,他三年多來建構的「取勝同盟」,以「以淺綠、淺藍和中性選民為主,並結合若干深綠與深藍選民的支持」是令其競爭對手艷羨的。他究竟是如何建構出這樣的「贏的多數」?確實值得探討。對柯文哲的可能競爭對手而言,不論他/她姓什麼,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取勝同盟」,如果成功,未必沒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但如果柯P的競爭對手連「取勝同盟」的基本概念都沒有,只不由自主地隨敵人的魔音起舞,那選戰結果就不言可喻了。

第三,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質。2018台北市長選戰還沒正式開打,距離選舉日也還有一大段時日,就有人迫不及待做出各種預測,這基本上是一種「王祿仙」或「乩童」行為,或許方便新聞炒作,但絕非科學的選舉預測。此外,有人現在就鐵口直斷其他五都或縣市選舉的結果,基本上也屬非科學的算命行為。2018台北市長選戰,因民進黨蘇煥智脫黨參選,讓民進黨中央提名與否憑添變數,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但民進黨不管提名與否,至少三人競爭的局面已經成形,這也讓原本似乎大勢底定的市長選戰變得不再是那麼確定。蘇煥智因素對2018台北市長選舉而言,究竟只是一顆不起漣漪的小石頭?或是,一個翻轉選局的超級變數?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台灣政治學者/專欄作家,最新著作《笨蛋,問題在政治》(允晨文化)。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