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專欄:人類對通膨與失業的認知有限─菲利浦曲線的百年演變

2021-11-05 07:10

? 人氣

20200321-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賣場貨架上許多商品都被搶購一空。(盧逸峰攝)

20200321-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賣場貨架上許多商品都被搶購一空。(盧逸峰攝)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物價與就業的關係就是一條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這條曲線隨著時代的演進呈現不同的面貌。最近幾個月來,美國物價狂漲,經濟復甦也越來越緩慢,菲利浦曲線的走向再度引起大家的興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負斜率的菲利普曲線

菲利浦曲線的提出源自於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浦於1958年研究英國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的一條表現通膨率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當時因通貨膨脹的數據難以取得,於是以名目工資的成長率來代替通貨膨脹率。

菲利浦曲線表達通膨率與失業率呈反向變動的關係,也就是彼此有替代的效果。其中的道理在於通膨率高時,廠商產品往往可以隨市價調整賣得好價錢,而工人的薪水調整比較慢,廠商就有意願雇用工人來生產,所以可以降低失業率。而失業率高的時候,薪資水準降低,也引導通膨率走降。因此就經濟直覺而言,失業率和通膨率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係。

菲利浦曲線的偏移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球經濟成長大幅衰退。貨幣學派的傅利德曼、及費爾普斯認為當工人和企業開始預期通膨上升時,菲利浦曲線逐漸向上移。特別在通膨持續多年,工人和企業在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進通膨傷害,令工人薪酬和企業成本加速上升,這更引導通膨惡化。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

換句話說,一旦一般大眾形成對通膨率產生預期,則傳統的菲利浦曲線將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上升而右移,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下降而左移。這就是考慮預期通膨率之「擴充的菲利浦曲線」。

傅利德曼所代表的貨幣主義更認為,「通貨膨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因為發行過多貨幣。」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過多則造成通貨膨脹,過少則造成通貨緊縮。在短期,貨幣供給的變動雖然能夠影響實際經濟狀況,例如就業;但在長期,它能影響到的只有通貨膨脹。

垂直的菲利浦曲線

若政府不斷以擴張政策降低失業率,最終物價必在預期心理下而上升,失業率並未改變,只讓物價持續的上升而已。這就形成長期的菲利浦曲線,一條垂直線,表示失業率與通膨率在長期並「無替代」的關係。

這時的失業率,一般認為就是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市場達到均衡,實現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當時自然失業率與理性預期假說結合加上動態分析,就演變成理性預期學派或後來一般叫做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New classical economics)。該學派主張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與貨幣主義不同。

正斜率的菲利浦曲線

1970年代後許多國家也都有實證發現,菲利浦曲線既非負斜率,也不是垂直,而是一條正斜率的線。之所以形成正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可能是在高度通膨率時期,政府過度介入勞動市場,導致勞動市場缺乏效率,或因通膨不利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出現高通膨率與高失業率同時並存的現象。這也稱作停滯性通貨膨脹 (stagflation)。這解釋了早期通膨和失業不可能並存,而是通脹及失業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滯脹這詞起源於英國政治人物馬西洛(Iain Macleod)在1965年於國會的演說中提出。在石油危機時,由於供給面的成本推動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經濟確實也曾停滯不前。後來把失業率及通脹率相加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來量度經濟表現,這也大大影響了美國1976年及1980年的總統選舉。

躺平的菲利浦曲線

然而自1990年代以來,通膨與失業脫鉤,或稱通膨反應鈍化的現象。而且隨時間推移,「消失的通膨」現象越來越明顯。從2009至201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嘯之後10年間,即使主要央行已實施量化寬鬆措施,菲利普曲線卻更加平坦,幾乎接近水平線。這10年間通膨率鮮少超過2%的政策目標,經濟卻出現了史上最長的景氣擴張期。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公開透明,貨幣政策也比以往更重視控制通膨,控制通膨的公信力確立。人們的通膨預期穩定,達成長期通膨預期的定錨效果(Anchoring of Long-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使得實際通膨率對於失業率變動的敏感度降低。

更深入的探討在陳南光最近發表在《台灣銀行家》141 期中,歸納的原因還有全球化效應,企業調價敏感度降低、勞動市場改變,老年勞動力大增、電商快速成長,抑制商品與勞務價格、金融海嘯後,逆循環商品與勞務通膨率低,等等。

這種低失業、低通膨的狀況,由於已經持續很長的時間。美國聯準會也承認,這可能將是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也就是菲利浦曲線平坦化。

菲利浦曲線從躺平中躍起?

今年以來,原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飆漲,中國和歐洲面臨能源荒,缺工、缺櫃、塞港等,全球供應鏈瓶頸問題持續惡化,物價上漲的壓力已經爆表。

現在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美國聯準會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物價在「自我實現」中螺旋上升,那麼通膨就回來啦,疫後經濟就很難回到正常。等於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角色不再存在,那麼停滯性通膨惡夢就會重演,屆時菲利浦曲線將從躺平中躍起。希望這樣的日子不會真正重現。但這也代表經濟學太年輕,人類對這些問題的瞭解還很有限。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