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最後100碼,都是一家人—美國國家步兵博物館

2021-11-07 07:10

? 人氣

韓戰中攻向共軍陣地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27步兵團E連士兵,雙方即將發起激烈的刺刀戰。(許劍虹攝)

韓戰中攻向共軍陣地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27步兵團E連士兵,雙方即將發起激烈的刺刀戰。(許劍虹攝)

步兵(Infantry)是陸軍地面部隊的骨幹,他們具備的特殊技能或許是最少的,卻絕對是數量最多的,而且進可攻退可守。幾乎沒有一場戰爭,不是在步兵擊退敵軍攻勢,或者步兵佔領敵人陣地的情況下獲得最後勝利的。這個最基本的用兵之道,即便是在擁有全球第一大海空軍的美利堅合眾國也不例外,因為空中和海上武力雖然可以殲滅敵軍,卻沒有辦法佔領敵人陣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於本寧堡的國家步兵博物館,是軍事迷到美國東南地區旅遊時不可錯過的景點。(許劍虹攝)
位於本寧堡的國家步兵博物館,是軍事迷到美國東南地區旅遊時不可錯過的景點。(許劍虹攝)

2019年3月,吳尚融與我造訪本寧堡,除了前往美國陸軍「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參觀捐書外,我們還利用3月27日一整天的時間參訪了美國國家步兵博物館(National Infantry Museum)。當時吳尚融剛完成《中國百年陸軍軍服1905∼2018》的出版,本來就是陸軍軍服演變史的研究者與愛好者,這次對國家步兵博物館的造訪,也是為了他量身打造。

今天的國家步兵博物館,位於一棟在「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外的19萬平方尺建築物之內。不過在2008年4月以前,國家步兵博物館是在本寧堡步兵學校校區內的一棟陳舊醫院裡。筆者第一次造訪本寧堡,是在國家步兵博物館正式遷入現址以前的2007年3月,也造訪了當時規模遠比今天還要小的國家步兵博物館。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當時的博物館大門口外,還有一座第15步兵團的紀念碑。1900年爆發義和拳之亂(Boxer Rebellion)後,美國根據《辛丑條約》條約第9款的規定可在北京到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但是美國基於對中國主權獨立還有領土完整的尊重,沒有馬上向華北派出部隊。直到武昌起義爆發後的1911年11月,才為了保護僑民的安全,派遣陸軍第15步兵團進駐天津。

第15步兵團就這樣駐防在天津,直到1938年中日武裝衝突白熱化,才為了避免美國也跟著與日本走上戰爭之路,奉命從華北撤退。在這長達26年的住華歲月裡,許多後來與中國發展出密切關係的美軍將領,包括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史迪威(Joseph Stilwell)、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與李奇威(Matthew Ridgway)都曾效力第15步兵團。

最後100碼的起點,向遊客介紹美國陸軍步兵追求榮耀與勇氣的美德,他們的宗旨永遠以保衛美國公民為重,永遠衝在第一線,口號就是「臨陣當先」(Follow Me)!後來這個口號,也為中華民國陸軍步兵學去。(許劍虹攝)
最後100碼的起點,向遊客介紹美國陸軍步兵追求榮耀與勇氣的美德,他們的宗旨永遠以保衛美國公民為重,永遠衝在第一線,口號就是「臨陣當先」(Follow Me)!後來這個口號,也為中華民國陸軍步兵學去。(許劍虹攝)
美國的開國之戰,約克頓戰役。(許劍虹攝)
美國的開國之戰,約克頓戰役。(許劍虹攝)
二戰期間空降柯里幾多島,反攻菲律賓的美軍第11空降師傘兵。(許劍虹攝)
二戰期間空降柯里幾多島,反攻菲律賓的美軍第11空降師傘兵。(許劍虹攝)
韓戰中攻向共軍陣地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27步兵團E連士兵,雙方即將發起激烈的刺刀戰。(許劍虹攝)
韓戰中攻向共軍陣地的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第27步兵團E連士兵,雙方即將發起激烈的刺刀戰。(許劍虹攝)

見證美國步兵的發展史

因此美國陸軍第15步兵團,長期被視為美國陸軍「中國通」(Old China Hands)的搖籃,跟110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也有密切關係。2009年6月,國家步兵博物館正式遷入現址,筆者分別在2011年與2014年兩次故地重遊。換言之,這已經是筆者第四次造訪本寧堡,第三次造訪國家步兵博物館的新館,雖然這個新館在當時也已經建成快要10年了。

既然是國家步兵博物館,介紹的自然是以美國步兵的發展史為主,歷史幅度從1775年的獨立戰爭持續到今年結束的阿富汗戰爭。館方特別在通往主要展場的入口處,設置了一條名為「最後100碼」(The Last 100 Yards)的走廊,以穿著歷代軍服的蠟像,搭配具有代表性的歷代武器載具回顧過去246年來美國陸軍的發展史。

「最後100碼」,是專門針對步兵設置的專有名詞,因為無論陸軍的其他兵種還是海空軍在戰場上的地位變得如何重要,過去兩個世紀來都是由步兵負責戰場上最後100碼的戰鬥。只有步兵會在戰場上的最後階段,與敵軍近距離的拼刺刀。這「最後100碼」的稱呼,不僅用來形容美軍適合,也讓我想起許許多多在抗日戰場上與日軍血戰的國軍將士。

被館方挑選的幾場著名戰役,分別為獨立戰爭的約克頓戰役(Battle of Yorktown)、南北戰爭的安提頓戰役(Battle of Antietam)、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蘇伊森戰役(Battle of Soissons)、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諾曼地戰役(Battle of Normandy)、太平洋戰場的柯里幾多島戰役(Battle of Corregidor)、韓戰期間美軍對沼岩里共軍陣地的刺刀衝鋒,還有越戰時美軍搭乘UH-1直升機空中機降。

從這段長達246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美國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全球第一強權的地位,絕對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本來領土範圍只涵蓋東岸13個州的美利堅合眾國,距離海峽兩岸相差十萬八千里,又是如何成為日本征服中國,中共武力統一台灣的最後障礙?想要瞭解這一切的來龍去脈,我們就從1775年美國陸軍的創立談起。

1812年戰爭,是美國成立以來第一場面對的大規模戰爭,卻連白宮都一度遭到焚毀。(許劍虹攝)
1812年戰爭,是美國成立以來第一場面對的大規模戰爭,卻連白宮都一度遭到焚毀。(許劍虹攝)

 

1846年到1848年的美墨戰爭,不只讓美國得到了德州和加州,還讓美國的步兵變得更專業,更有水準。(許劍虹攝)
1846年到1848年的美墨戰爭,不只讓美國得到了德州和加州,還讓美國的步兵變得更專業,更有水準。(許劍虹攝)

 

南北戰爭時代同時在南軍與北軍裡服役的M1841六磅砲,又稱為「拿破崙砲」。(許劍虹攝)
南北戰爭時代同時在南軍與北軍裡服役的M1841六磅砲,又稱為「拿破崙砲」。(許劍虹攝)
南北戰爭開啟了美國的族群融合,非洲裔美國人雖仍飽受歧視,但至少可以參加聯邦的軍隊了。(許劍虹攝)
南北戰爭開啟了美國的族群融合,非洲裔美國人雖仍飽受歧視,但至少可以參加聯邦的軍隊了。(許劍虹攝)

定義美國是什麼

國家步兵博物館共有五個主要展廳,位於博物館的地下室,第一個展區以1775年北美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的成立為起點,到1889年北美原住民的反抗行動被撲滅,美國確立了本土48州疆域的穩定為止。美國在這114年的時間裡,嚴守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教誨,不干涉舊大陸事務,而是積極追尋自己在新世界的定位。

所以這個展區的名稱,被館方命名為「保障我們的自由」(Secure Our Freedom),因為大陸軍做為美國陸軍的前身,首要的任務是帶領美國擺脫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擺脫殖民,並不只是要脫離英國獨立,還要擺脫王權,建立歷史上第一個憲政民主國家。所以美國陸軍的頭號任務,是捍衛美國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生活模式。

然而並非所有的北美殖民地都希望擺脫殖民與王權,支持國王的北美保王派在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後逃亡北方的加拿大,與主張革命的美國程對立狀態。19世紀初歐洲爆發拿破崙戰爭,因此不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領土糾紛,英國皇家海軍為增加兵源,任意捕捉在大西洋上活動的美國船員充軍,激化雙方衝突,於是又有了1812年戰爭的爆發。

英國與加拿大的聯軍,在1812年戰爭中一度攻陷華府,燒了白宮。不過美國陸軍與民兵,也藉由焦土抗戰和游擊戰給英加聯軍吃盡苦頭。1814年9月13日到24日,位於巴爾德摩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遭到英國皇家海軍持續轟炸25小時,星條旗卻如同四行倉庫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般屹立不搖,為美國人的視死如歸精神樹立典範,也成為美國國歌的由來。

1812年戰爭以美英兩國打平為結局,美國的擴張由向北改為向西,有些土地是經由與西班牙人、墨西哥人或者北美原住民交火,透過武力手段取得,比如德州與加州,還有些土地是經由採購模式和平取得,比如路伊易斯安納州與佛羅里達州都是如此。接著聯邦政府又在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戰爭中,廢除了奴隸制度又以武力確保國家統一,奠定美國成為強權的基礎。

美西戰爭的爆發,讓美國無法延續過往的不干預舊大陸政策,開始對外擴張。(許劍虹攝)
美西戰爭的爆發,讓美國無法延續過往的不干預舊大陸政策,開始對外擴張。(許劍虹攝)

 

對菲律賓的殖民,拉開了美國對遠東尤其是中國事務的干預,圖為菲律賓第一共和國使用的國旗。(許劍虹攝)
對菲律賓的殖民,拉開了美國對遠東尤其是中國事務的干預,圖為菲律賓第一共和國使用的國旗。(許劍虹攝)

 

美軍做為八國聯軍的一份子,在中國的存在充滿爭議,有人認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一樣謀取中國利益,但實際上美國卻把《庚子賠款》歸還中國,培養知識份子,為接下來中華民國的成立打下基礎,圖為被俘虜的義和團旗幟。(許劍虹攝)
美軍做為八國聯軍的一份子,在中國的存在充滿爭議,有人認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一樣謀取中國利益,但實際上美國卻把《庚子賠款》歸還中國,培養知識份子,為接下來中華民國的成立打下基礎,圖為被俘虜的義和團旗幟。(許劍虹攝)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殘酷壕溝戰,讓美國反思帝國主義戰爭,更往國際主義的道路前進。(許劍虹攝)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殘酷壕溝戰,讓美國反思帝國主義戰爭,更往國際主義的道路前進。(許劍虹攝)

走向國際的美利堅

美國放棄不干預舊大陸事務政策的轉折點,是從1898年4月打到10月的美西戰爭,這場持續僅半年的戰爭,讓美國將影響力投射到了西班牙位於古巴還有菲律賓的殖民地。尤其是菲律賓的取得,更是為美國對遠東的干預拉開序幕,確保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門戶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也是在此刻由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宣佈的。

進入第二個被取名為「國際舞台」(The International Stage)的展區後,我們看到的是從1898年到1920年,也就是美西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步兵發展史。基本上,這個管區介紹的就是20世紀前20年美國的海外干涉史,其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介紹美國如何以武力征服菲律賓。這場戰爭從1899年打到1902年,比美西戰爭本身都還要長。

原來在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爭取菲律賓人支持對抗西班牙,曾允諾會在擊敗西班牙後允許菲律賓獨立。可沒想到美國在擊敗西班牙後,收回了允許菲律賓獨立的承諾,引起菲律賓民族主義者的怒火。他們在1899年1月22日宣告成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並與美國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殘酷戰爭。美國陸軍承認征服菲律賓的戰爭,就如同當年對北美原住民的屠殺一樣是段不光彩的歷史。

而在美國征服菲律賓的過程中,義和團又在清朝的鼓勵下對華北地區的傳教士還有歐美商人展開殺戮。由於美利堅合眾國同樣被慈禧太后宣戰的原因,美國政府派遣陸戰隊還有陸軍參加八國聯軍,進軍北京保護美國的傳教士和商人。不過美國的對華政策終究還是與其他列強國家不同,所以不只反對瓜分領土,還將《庚子賠款》退還給中國,用來培育中國的知識份子,贏得中國人的好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伴隨著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在1917年對德國宣戰,美國正式光明正大干涉起歐洲舊大陸的事物,成為壓垮德意志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爾遜總統提倡國際主義和進步主義,希望美國成為遏阻下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爆發的關鍵力量。然而美國人民尚未做好走上世界舞台的準備,沒有同意美國加入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

美國陸軍步兵在二戰時的標準配備,直到今天都還在被國軍使用的M1鋼盔。(許劍虹攝)
美國陸軍步兵在二戰時的標準配備,直到今天都還在被國軍使用的M1鋼盔。(許劍虹攝)
國家步兵博物館對二戰的介紹以歐洲戰場為主,圖為在義大利做戰的第10山地師配備。(許劍虹攝)
國家步兵博物館對二戰的介紹以歐洲戰場為主,圖為在義大利做戰的第10山地師配備。(許劍虹攝)
中印緬戰區在國家步兵博物館不是展覽的主流,僅能在麥支部隊的展區中看到與青天白日相關的展物。(許劍虹攝)
中印緬戰區在國家步兵博物館不是展覽的主流,僅能在麥支部隊的展區中看到與青天白日相關的展物。(許劍虹攝)
打過二戰的軍人,在美國被視為「最偉大的世代」,館內也可以聆聽他們對戰爭的回憶。(許劍虹攝)
打過二戰的軍人,在美國被視為「最偉大的世代」,館內也可以聆聽他們對戰爭的回憶。(許劍虹攝)

最偉大的世代

雖然一戰結束後,美國又縮了回去,拒絕積極主導國際事務,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教訓,還是讓美國政府重新檢討起導致這場悲劇的帝國主義。於是就有了華盛頓體系(Washington System)在1922年的誕生,美國持續以《九國公約》(Nine-Power Treaty)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遏阻日本帝國在遠東的擴張。

尤其是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上台後,更是決定放手讓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結束美國的殖民黑歷史。然而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崛起還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還是讓美國難以獨善其身,最終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美國的參戰,是回應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所以這場戰爭可能是自獨立戰爭以來,最獲得美國民眾支持的戰爭。

日軍在中國的燒殺擄掠還有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更讓不分黨派與族群的美國人,相信這是一場正義對邪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美國領導世界的序幕,包括英國、中華民國還有蘇聯,所有反抗軍國主義法西斯入侵的歐亞國家,沒有一個不是美國援助的對象。凡是參加過二戰的美國老兵,都是美國社會公認「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

不過美國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到中國參戰,所以國家步兵博物館的二戰展區「世界大戰」(World at War)中,與中華民國有關的部分相當有限,僅在緬甸與國軍並肩作戰的麥支部隊(Merrill’s Marauders)而已。絕大多數在這個展區裡看到的,還是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在北非、地中海、西歐、阿留申群島、瓜達康納爾島、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菲律賓以及沖繩等地一路反攻推進的歷史。

雖然中華民國與美國的血盟關係,確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建立起來的,但是讀者們如果純粹是想看抗戰相關主題的話,國家步兵博物館確實會讓各位有點失望。但是如果想瞭解美國步兵如何在戰場上與德軍、日軍拼刺刀的話,這裡還是十分精采的。另外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展區,也是國家步兵博物館內規模最大的展區,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韓戰是進入冷戰以後的第一場熱戰,美國在失去了中華民國以後,為了避免中共將共產主義革命進一步推進到日本,必須要積極抵抗。(許劍虹攝)
韓戰是進入冷戰以後的第一場熱戰,美國在失去了中華民國以後,為了避免中共將共產主義革命進一步推進到日本,必須要積極抵抗。(許劍虹攝)
美國沒能保住南越,是繼中華民國丟掉大陸之後,自由世界的另外一大損失。(許劍虹攝)
美國沒能保住南越,是繼中華民國丟掉大陸之後,自由世界的另外一大損失。(許劍虹攝)
越共的人民戰爭,就是學習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見大陸丟失給自由世界帶來的破壞有多麼巨大。(許劍虹攝)
越共的人民戰爭,就是學習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見大陸丟失給自由世界帶來的破壞有多麼巨大。(許劍虹攝)
冷戰時代的美蘇兩國彼此沒有熱戰,但是還是有空中偵察行動,美國空軍的U-2偵察機就曾經為蘇聯擊落,中華民國空軍黑貓中隊U-2在大陸也遇到過相同的命運。(許劍虹攝)
冷戰時代的美蘇兩國彼此沒有熱戰,但是還是有空中偵察行動,美國空軍的U-2偵察機就曾經為蘇聯擊落,中華民國空軍黑貓中隊U-2在大陸也遇到過相同的命運。(許劍虹攝)

冷戰下的兩場熱戰

接著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就是與當今海峽兩岸最息息相關的冷戰。由於美國步兵在二戰時的主戰場在歐洲,國家步兵博物館的展區不免有些「歐洲本位主義」的問題,幾乎都是以西歐戰場的主題為核心。可是進入「冷戰」展區(The Cold War)後,展示主題出現了重大變化,所有的介紹都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因為冷戰時代唯二兩場有美國步兵參加的熱戰都發生在亞洲,那就是韓戰和越戰。

之所以兩場冷戰下的熱戰會發生在亞洲,並不是因為美國和蘇聯把亞洲看得多重要,而是因為美國和蘇聯都把歐洲看得太重要,而且還是重要到隨時會動用核武的規模,讓雙方不敢在歐洲輕啟戰端。其次則是美國在國共內戰時犯了戰略錯誤,沒有協助中華民國固守大陸,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向朝鮮半島還有中南半島「輸出革命」,造成韓戰和越戰的悲劇最終無法避免。

整體而言,美國政府在韓戰期間因為受到「丟失中國」(The Loss of China)的責難,全力保衛南韓,甚至還在仁川登陸擊敗朝鮮人民軍後,持續向北推進試圖推翻北韓。美國試圖統一南北韓的意圖,引發中共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韓戰,發起長津湖戰役將美韓聯軍推回38度線以南。後來美韓聯軍與共軍隔著38度線持續交鋒,直到美國、中共與北韓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為止。

美國對越戰的干涉,則與對國共內戰的干涉一樣虎頭蛇尾。雖然美軍沒有在任何一場戰役中輸給北越正規軍或者越共游擊隊,但是在國內反戰運動的牽制之下,還有後來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轉而採取聯合中共對付蘇聯的戰略路線,最終美國放棄了民主自由的南越。南越軍隊在1973年美軍撤出後,英勇抵抗北越進攻了兩年,最後還是因為彈盡糧絕而遭越南人民軍「武力解放」。

南越人民投奔怒海的悲劇,讓筆者想起外省先民渡海來台的大江大海,相關文章,可參考筆者稍早華美軍事之旅系列之3,關於越南共和國博物館的參訪。美軍在越南的反共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伴隨著蘇聯的瓦解,美國最終還是證明了自由民主相較於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只是東歐人民的自由,卻是以東亞人民的犧牲流血為代價,更何況中國人與越南人直到今天都還沒走出共產主義的陰影。

美國擔任世界唯一超級強權已經超過30年,有貢獻也有失誤,雖然筆者不反對多極主義,但還是希望美國能有效因應中共與俄羅斯的興起。(許劍虹攝)
美國擔任世界唯一超級強權已經超過30年,有貢獻也有失誤,雖然筆者不反對多極主義,但還是希望美國能有效因應中共與俄羅斯的興起。(許劍虹攝)
基本上,美國過去20年將舉國之力投入反恐戰爭,雖然除掉了賓拉登和伊斯蘭國,卻讓中共發展壯大。(許劍虹攝)
基本上,美國過去20年將舉國之力投入反恐戰爭,雖然除掉了賓拉登和伊斯蘭國,卻讓中共發展壯大。(許劍虹攝)
美國在伊拉克另外開闢戰場,是巨大的戰略失誤,雖然推翻了海珊,最後的結果卻是讓伊朗勢力全面入侵與主宰了伊拉克,什葉派的勢力完全壓垮了遜尼派。(許劍虹攝)
美國在伊拉克另外開闢戰場,是巨大的戰略失誤,雖然推翻了海珊,最後的結果卻是讓伊朗勢力全面入侵與主宰了伊拉克,什葉派的勢力完全壓垮了遜尼派。(許劍虹攝)
塔利班與越共一樣,是靠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與美國周旋,打了20年的持久戰爭贏得最後勝利,背後很難說沒有中共支持。(許劍虹攝)
塔利班與越共一樣,是靠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與美國周旋,打了20年的持久戰爭贏得最後勝利,背後很難說沒有中共支持。(許劍虹攝)
過去20年來,美國步兵以習慣於與恐怖組織的較量,能否因應共軍或者俄軍的挑戰,還值得觀察。(許劍虹攝)
過去20年來,美國步兵以習慣於與恐怖組織的較量,能否因應共軍或者俄軍的挑戰,還值得觀察。(許劍虹攝)

唯一的超級強權

最後的一個展區,則是介紹冷戰結束以來,成為世界唯一超強的美國如何維持國際秩序的穩定。這個展區的名稱被取得也十分簡單,就是「唯一的超級強權」(The Sole Superpower),展示內容從波灣戰爭開始,介紹美軍對索馬利亞、海地、波士尼亞以及科索沃等地區的武裝干預。憑藉著優勢兵力,美國遏止了海珊(Saddam Hussein)對科威特的侵略,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

接著南斯拉夫又爆發內戰,塞爾維亞獨裁者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試圖以包括種族清洗在內的手段維持南斯拉夫的統一,最終同樣在美國率領北約介入的情況下落敗。整個90年代,美國確實扮演著傳遞民主價值還有維護國際秩序的典範,然而20年前爆發的「九一一事件」,卻給筆者記憶中的那個美好年代畫下句點。

以蓋達(Al-Qaeda)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崛起,讓美國在接下來長達20年的時間裡陷入中亞還有中東反叛亂(Counter-Insurgency)作戰的泥沼之中。更重要的是,美國出兵推翻了塔利班(Taliban)政權後,卻沒有一鼓作氣逮捕賓拉登(Osama Bin Laden),而是又到伊拉克開闢新戰場,最後雖然推翻了大獨裁者海珊,卻沒能將有效的資源集中在應立即收尾的阿富汗戰場上。

賓拉登最終在2011年被擊斃,但卻又有另外一支比蓋達組織更極端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誕生,於是本來已經準備將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的美國又必須率領北約回頭處理中東亂局。伊拉克政府軍和伊拉克、敘利亞兩地的庫德族民兵,在美國提供的空中援助下於2019年重創伊斯蘭國,奪回了該組織在摩蘇爾與拉卡的兩大根據地。

沒想到背後有俄羅斯和中共支持的塔利班,卻逮到了在阿富汗戰場上捲土重來的機會。美國的川普(Donald Trump)與拜登(Joe Biden)兩任總統,又急於從阿富汗撤軍,結束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爭。於是就有了今年8月15日到8月31日,美軍從阿富汗的狼狽撤退,又一度重演「拋棄盟友」的悲劇。靠著恐怖主義的幫助,俄羅斯與中共成功挑戰了美國「唯一超級強權」的地位。

這次吳尚融造訪國家步兵博物館,有機會獲得館長接見並交換禮物,真的是非常榮幸。(許劍虹攝)
這次吳尚融造訪國家步兵博物館,有機會獲得館長接見並交換禮物,真的是非常榮幸。(許劍虹攝)
結束了國家步兵博物館的行程後,我們又到Eva媽媽家與她還有來台灣待過的陸軍上尉一起共進晚餐,然後向哥倫布道別。Eva媽媽珍藏的文物,還包括退役陸軍中將高安國給他的紀念小石頭。(許劍虹攝)
結束了國家步兵博物館的行程後,我們又到Eva媽媽家與她還有來台灣待過的陸軍上尉一起共進晚餐,然後向哥倫布道別。Eva媽媽珍藏的文物,還包括退役陸軍中將高安國給他的紀念小石頭。(許劍虹攝)

一趟難忘的回憶

本文的撰寫,是在筆者與吳尚融造訪國家步兵博物館以後的兩年完成,中間發了許多的大事。筆者曾經為了摩蘇爾與拉卡的收復而歡欣鼓舞,卻又因為阿富汗的再度陷落而陷入低潮。回顧246年來的美國陸軍或者整個美國的發展史,我們不能否認美國犯過不少的錯誤,但是整體而言卻還是要承認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尤其站在自由中國的立場,雖然不是沒有被美國拋棄過,但無論是日本的侵略還是中共歷年來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又沒有一場不是因為美國的介入而化險為夷。所以看著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筆者非常憂慮這個由美國所打造,我們所習慣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究竟能維持多久?反恐戰爭不是毫無成績,卻又給了中共20年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實在是最讓筆者跌破眼鏡的。

就以美國步兵的角度來看,過去20年的交戰對象千遍一律都是塔利班、蓋達或者伊斯蘭國等非國家武裝團體。國際局勢若恢復到過往大國對抗的局面,是否美國步兵有與俄羅斯或者中共步兵對抗的局面,是一個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自由中國的步兵應該強化與美國步兵的交流,吸收來自反恐戰爭中的不對稱作戰經驗,才能防範不時之需。

研究軍服的吳尚融,在參觀冷戰展區的時候,發現館方因為對亞洲事務的不熟悉,給北韓軍人搭配了1987年的共軍肩章。我們立即把這項錯誤報告給身旁的一位志工,志工知道以後沒有馬虎,而是立即帶我們到館長辦公室。那個時候剛好中午,辦公室裡所有人員外出用餐,只剩下館長Scott A. D. Dauburt還在裡面版公,於是就變成館長本人親自接見我們。

館長非常重視我們的意見,拿著筆記本到展區,記下了吳尚融所有給他的正確資訊。當得知筆者對二戰展區沒有介紹更多國軍的事跡之後,他表示國家步兵博物館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整修,屆時將會涵蓋包括中華民國國軍在內,更多盟軍共同打擊軸心國的內容,讓筆者非常期待。尤其他的那一句,「步兵們不分國籍不分敵我,終究都是一家人」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久久不能忘懷。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本文為「華美軍事之旅14 」,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