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寧願像礦工在坑道挖礦一般小心、小步前進《梅克爾總理時代》書摘(2)

2021-11-01 05:10

? 人氣

梅克爾從中學習了道理,二○○五年之後的競選策略就不再向選民提出激進、大幅度的改革方針。二○一三年的競選口號竟然是「您認識我」(Siekennenmich),這使得老一輩的選民不禁聯想到戰後西德首位總理阿德諾(Konrad Adenauer)在一九五七年提倡的「別當試驗品」運動(Keine-Experimente-Kampagne)。如同阿德諾一樣,梅克爾從此接連執政,並且走上了權力的高峰。但梅克爾和阿德諾不同之處在於,她面臨著更多堆積如山的規定、傳統和慣例包袱,而她也決定不再碰觸這些包袱。也因為這個緣故,她變成了懦弱的典範:遇到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才出手解決。這是她處理政治日常事務的守則。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悟出一個道理:「千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而梅克爾則為這種政治上的極端狀況,添加了當代的詮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經濟非常景氣,保險制度還撐得下去,那何必還要費力推出年金改革方案呢?梅克爾明知德國的年金保險制度到二○二五年就會崩壞,但她卻不做任何補救。她的態度是:每個世代必須自行克服該世代的政治問題。不過到了她政治事業結束之前,她卻做出了一個唯一的例外:為下一代出手拯救氣候變遷。 

克朗普─卡倫鮑爾(左)是德國總理梅克爾提拔的接班人(美聯社)
克朗普─卡倫鮑爾(左)曾是梅克爾提拔的接班人(美聯社)

執政到後來,梅克爾身心俱疲,甚至一度選錯接班人

二○二一年秋天,德國首位女總理主動卸下了職務,不再參與公職,也拒絕接受各種國際性的職務(至少她是這麼說的)。這個決定比較像是預告她個人的動向,也更佳地解釋了她過去的遭遇:黨主席及聯合政黨主席之爭、總理候選人之爭、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爭鬥,以及國際友邦和敵對國之間的衝突等等。梅克爾成功的總理生涯,並非來自於政黨內的人脈以及德國長期盟友國家的支持。相反地,她一切都靠她自己爭取而來。她不像前任的總理柯爾和施若德如此看重如過眼雲煙般短暫的美名,她也為自己省卻了歷任德國總理辛酸而難看的下台步伐:例如戰後第一任總理阿德諾在內外交逼的情況下被迫實踐自己「做完這任就下台」的承諾,或者是柯爾在已知敗選後黯然回鄉。 

執政到後來,梅克爾身心俱疲,有如阿德諾和柯爾分別在十四年及十六年總理任期尾端的那種筋疲力竭、體力耗盡狀態。人們看著她嚴重的耗損體力、徹夜不斷地溝通協調、連續不斷的馬拉松式電話溝通、密集的會議。她之前的兩任總理都死命戀棧不想離開大位,而她之後似乎無人敢成為接班人。面對這種情況,梅克爾只是簡短的解釋:「我覺得,總是找得到一位願意在德國拿出作為、犧牲奉獻的人。」雖然她聲稱,黨內高層想要尋找接班人這件事上,她無意介入,但顯然她一點也不避諱介入「尋找繼任者」這件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